缩略图

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智能监测系统对渗漏问题的预警研究

作者

欧阳学明

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1 引言

建筑给排水系统对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渗漏是施工中常见问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损失及结构和环境风险。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不高,难以及时发现渗漏。科技发展带来了智能监测系统,为渗漏预警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探讨智能监测系统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应用原理,评估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策略,目的是为建筑行业提供更可靠的渗漏预警方案。

2 建筑给排水施工智能监测系统概述

2.1 系统组成

建筑给排水施工智能监测系统是一个综合技术平台,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

硬件设备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传输设备和终端控制设备组成。传感器监测管道压力、水流和环境湿度等参数;数据采集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初步处理;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终端控制设备具备远程控制功能,可集中管控监测系统。

软件平台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存储;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数据规律;展示系统通过图表和界面呈现分析结果,使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2.2 工作原理

智能监测系统的工作流程是:传感器监测建筑给排水系统关键部位运行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对数据进行数字化转换和初步处理后,经传输设备发送至数据中心;软件平台数据处理系统预处理和分析数据,判断渗漏风险;当检测到异常时,系统启动预警程序,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实现对渗漏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3 智能监测系统对渗漏问题的预警功能

3.1 预警指标设定

智能监测系统精准预警依赖科学的预警指标设定,包括压力、流量、湿度预警指标。对于压力预警指标,需综合考虑管道设计压力、正常运行时压力波动范围以及历史数据。当压力在短时间内下降超设计压力 10%~15% ,或持续低于正常下限值时,则预示管道存在渗漏风险。

对于流量预警指标,正常运行时流量相对稳定,若某管段流量突然增大超20% 或减小超 30% ,意味着流量变化超出正常波动范围,可能是管道破损或堵塞导致的渗漏。

对于湿度预警指标,当传感器检测到管道周边湿度值持续高于环境正常水平且超阈值,则系统判定管道存在渗漏风险并触发预警。

3.2 预警方式

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系统采用多元化预警方式:在项目现场或监控室安装声光报警装置,检测到渗漏风险立即发出警报声和闪光;移动端利用短信、邮件、APP 推送等方式远程预警,发送详细预警信息到工作人员手机或邮箱;监测系统大屏端会突出显示预警信息,并集成到事件日志和报警管理模块中。

4 智能监测系统在渗漏预警中的优势

4.1 实时性优势

与传统人工巡检相比,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快速分析,能 24小时监控给排水系统,提前发现渗漏隐患,减少损失。

4.2 准确性优势

智能监测系统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准确判断渗漏问题及位置,减少误报和漏报,提高预警准确性。

4.3 全面性优势

智能监测系统在关键节点和易渗漏部位部署传感器,形成全方位监测体系,确保给排水系统安全。

5 智能监测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1 技术问题

智能监测系统在渗漏预警方面有潜力,但技术上存在问题: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关键,复杂环境下易受干扰,影响数据准确性;无线传输技术易受干扰,导致数据丢失或延迟,影响实时性;数据安全问题,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会影响系统运行和安全管理;软件平台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足,难以识别隐蔽渗漏特征,导致漏报,且平台兼容性差,限制系统集成应用和功能拓展。

5.2 成本问题

智能监测系统高成本制约其广泛应用。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硬件设备价格昂贵,一套系统可能需要数十万至上百万资金投入。安装调试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增加了初期建设成本。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传感器需定期校准与更换,软件平台需持续升级,数据存储和传输消耗大量资源,导致运行和维护成本高。价格因素限制了小型项目或资金有限企业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影响系统普及。

5.3 管理问题

智能监测系统应用过程中管理问题突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一,缺乏专业培训,易在系统操作、维护等环节失误,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建筑行业缺乏智能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和标准,实际应用中管理混乱,无法发挥系统效能;各单位之间数据共享困难,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降低了渗漏预警效率和准确性。

6 优化智能监测系统渗漏预警的策略

6.1 技术改进策略

提升智能监测系统性能,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传感器研发应专注于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产品研发,采用新材料和先进工艺提高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和使用寿命。如研发纳米技术湿度传感器、改进压力传感器的设计等。

在数据传输技术方面,探索 5G、物联网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应用,提升数据传输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采用先进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软件平台应优化数据分析算法,引入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系统处理复杂数据和识别渗漏特征的能力,加强平台兼容性设计,制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提高系统集成度和扩展性。

6.2 成本控制

为降低智能监测系统成本,在设备采购环节实施规模化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获取优惠价格;合理配置硬件设备,避免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在安装调试阶段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在系统运行维护阶段制定科学计划,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设备更新频率,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根据设备状态和寿命提前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后的高额维修费。同时探索新成本分摊模式,如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运营维护,建筑方以服务购买形式支付费用,减轻资金压力。

6.3 管理完善

提升智能监测系统应用水平,需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体系建设。企业和管理部门应定期举办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授课,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和标准,明确各方职责与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制定统一数据格式和共享标准,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协同管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7 结语​

智能监测系统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表现出色,显著提升了渗漏预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支持。然而,技术、成本和管理上的挑战限制了其普及。

随着科技和建筑智能化的进步,通过不断创新传感器、数据分析和通信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和优化管理,智能监测系统有望持续改进。未来,该系统将在建筑给排水施工渗漏预警中扮演关键角色,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建筑物安全可靠运行,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义顺 . 基于智能监测技术的供水管道泄漏检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 2025, (02): 49-50.

[2] 郑荣明 . 基于智能控制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J]. 建设科技 , 2024,(22): 81-83.

[3] 田亚川 . 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研究 [J]. 科技资讯 , 2019, 17(33): 71+73.

[4] 赵佳 .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渗漏问题研究 [J]. 建材与装饰 , 2016, (29): 29-30.

[5] 于言秋.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渗漏及预防控制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11 (17): 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