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中企业帮扶基层组织赋能机制

作者

石鑫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14 6523011986****15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普遍面临资源短缺、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不足等困境,难以有效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昆仑物流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拥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通过驻村帮扶基层组织,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乡村建设,探索与基层组织合作的有效模式,但企业帮扶基层组织的赋能机制尚不清晰,帮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乡村振兴中企业帮扶基层组织的赋能机制,明确企业帮扶对基层组织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总结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引导企业更科学、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同时,为基层组织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促进企业与基层组织的深度合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企业帮扶基层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帮扶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帮扶领域广泛,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在产业帮扶方面,企业通过投资建厂、发展特色农业、电商助农等方式,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出资修路、建桥、改善水电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公共服务领域,企业捐赠物资、开展教育培训、提供医疗服务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企业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模式也不断创新,形成了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等多种合作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资源适配性不足:部分企业在帮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基层组织和农村实际需求,盲目引入项目和资源,导致资源与需求错配。例如,一些企业投资建设的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持续运营,造成资源浪费。

帮扶长效性欠缺:多数企业帮扶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项目结束后,基层组织因缺乏后续支持和运营能力,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与基层组织的合作多为松散型,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关系难以长期维持。

基层组织自主性较弱:在企业帮扶过程中,部分基层组织过度依赖企业资源,缺乏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意识。企业主导帮扶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基层组织和农户参与度低,难以真正提升自身能力,不利于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基层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在产业帮扶项目中,常出现企业盈利而农户收益微薄的情况,影响各方参与积极性,制约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乡村振兴中昆仑物流帮扶基层组织的赋能机制分析

(一)资源赋能机制

资金与物资支持:通过直接捐赠、投资入股等方式,为基层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改善。例如,昆仑物流向帮扶村捐赠资金修建文化广场和健身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同时,捐赠生产资料、生活物资等,解决基层组织和农户的实际困难。

技术与设备引进:昆仑物流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向基层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电商运营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销售能力。例如,帮助农村基层组织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培训农户网络营销技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智力资源:通过派驻驻村工作队、开展培训,将企业管理经验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

(二)产业赋能机制

产业项目带动:根据帮扶地区资源优势,投资建设特色产业项目,如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项目等,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等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市场优势与农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实现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三)能力提升机制

围绕基层组织能力提升,一方面进行“示范引领”,昆仑物流充分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成熟经验(比如流程规范、分工明确、效率优先等),结合村级实际,帮助村两委梳理现有工作流程,推动从“经验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让基层事务运转更顺畅、更高效;另一方面是“实践锻炼”,通过让村两委深度参与产业项目(如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的具体运营,以及日常村务管理(如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等)的实操,从“纸上谈兵”转向“真抓实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精准性。

(四)长效保障机制

构建两项长效机制:一是“制度衔接”,将驻村帮扶中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如项目推进流程、资金使用标准等)与村级原有的自治制度(如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等)有机融合,既保留村级治理的本土特色,又融入企业管理的严谨性,最终形成“党建引领方向、产业带动发展、治理夯实基础”的一体化体系;二是“动态评估”,建立“季度考核 + 年度述职”的综合评价机制——每季度从产业进度、村务规范等维度量化考核,年底由驻村工作队(看帮扶目标达成)、政府部门(看政策落实情况)、村民代表(看实际获得感)共同参与述职评议,通过多方视角全面检验组织效能的提升效果,确保帮扶成果真正“留得下、可持续”。

四、企业帮扶基层组织赋能机制分析

(一)产业带动型模式

以某农业龙头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帮扶地区流转土地,建设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采用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与基层组织和农户合作。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管理,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等方式获得收益。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和组织动员能力。

(二)电商赋能型模式

电商企业深入农村,与基层组织合作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培训农民电商运营技能,帮助农户开设网店,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利用自身电商平台优势,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渠道,并提供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支持。通过电商赋能,农产品销售范围扩大,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基层组织通过参与电商产业管理和服务,提升了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占锋 , 乔鑫 , 马龙 . 联合式帮扶: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研 究 [J].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25,25(03):39-50.DOI:10.19714/j.cnki.1671-7465.2025.0038.

[2] 詹海亮 . 精准施策主动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J]. 农电管理 ,2025,(05):23-24.

[3] 熊念刚 . 多维度电力帮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J]. 农村电工 ,2025,33(04):9.DOI:10.16642/j.cnki.ncdg.2025.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