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赋能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堂教学实践
薛珂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3
引言
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探索音乐赋能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本教学模式有望改变职业素养培养的底层逻辑,从被动接受外部规范转变为主动建构内在认同,当学生在音乐创作中体验团队默契、在节奏训练中内化时间观念时,职业素养不再是一套抽象要求,而成为具身化的行为本能。
一、音乐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支撑
音乐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评价的单一性框架,把音乐智能列为人类八种基本智能之一,其揭示了听觉符号系统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价值。在技工教育场景中,机械操作、电路排布等技能训练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音乐智能的介入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情感调动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结构性缺失,当学生通过节奏感知协调肢体动作时,其身体 - 动觉智能与音乐智能产生协同效应,跨模态学习体验能显著提升技能训练的记忆留存率。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此逻辑,认为知识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音乐以其非语义性、情感渗透性成为意义建构的理想媒介。在车床操作实训中播放具有稳定节拍的工业风格音乐,可以通过外源性节奏引导规范学生操作频率,更能在潜意识层面对其职业行为模式进行音乐编码,使枯燥的标准化流程内化为具身化的肌肉记忆。基于音乐情境的“做中学”模式,本质上是通过艺术符号重构了职业技能的传授路径,使抽象的职业素养要求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式学习内容。
(二)音乐元素的功能定位
从教育载体维度看,音乐元素的非说教特性使其成为传递职业价值观的柔性媒介,贝多芬交响乐中严谨的声部对位可诠释工匠精神的精确性,爵士乐即兴演奏中的团队呼应则生动演绎了职场协作的黄金法则。神经科学研究为此实践提供了生物学依据,特定频率的声波能触发大脑 α 波增强,使学生进入放松而专注的“心流状态”,对于需要高度集中力的精密仪器操作岗位具有直接训练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音乐对边缘系统的调节作用,当技工院校学生面临技能考核压力时,舒缓的巴洛克音乐可通过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而进行曲风格旋律则能通过提升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来增强抗压能力,生理 - 心理 - 行为的连锁反应机制,使音乐成为培养职业适应力的天然训练工具。从课堂实施层面而言,音乐元素的功能实现要遵循“三适原则”,适性化选择、适时性介入、适度性控制,如此方能实现艺术赋能与技术教育的化学融合。
二、音乐赋能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建立课程目标
音乐赋能职业素养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职业素养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的设定要紧扣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既要满足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要求,又要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情感与认知需求。在知识维度上,音乐元素的融入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规范背后的逻辑,例如,通过分析交响乐团各声部的协作关系,学生可以直观领悟职场团队配合的秩序感;在能力维度上,课程着重培养与音乐智能相关联的可迁移技能,如节奏感训练可强化机械操作中的时间控制能力,音乐即兴创作能激发解决技术难题的灵活性思维;在素养维度上,课程通过音乐审美体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核,当学生反复打磨一段乐曲的演奏细节时,其追求完美的态度会自然迁移至职业技能训练中。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要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特性进行目标分化,汽车维修专业可侧重音乐节奏与工作流程的匹配训练,而幼教专业则需加强儿歌创编与沟通表达能力的结合。
(二)教学场景创设与音乐媒介选择
教学场景要构建职业情境与音乐情境的双向映射关系。在实训场所中,背景音乐的引入绝非简单播放曲目,而是基于声学原理与工作特性的科学配置,数控机床操作区适合选用每分钟 60-80 拍的电子音乐,其稳定的脉冲节奏能与设备运行频率形成共振,帮助操作人员保持均匀的进给速度;建筑测量实训场则可播放融入自然声景的环境音乐,鸟鸣与流水声的间歇性出现能训练学生在嘈杂环境中保持专注力。音乐媒介的选择遵循“四维适配”的原则,节奏维度上,钳工锉削训练搭配进行曲的强拍点可规范动作节律;旋律维度上,客服模拟训练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能降低对话时的攻击性语调;音色维度上,新能源汽车维修课引入合成器音效可增强学生对电流声频的敏感度;场景创设的更高层次是实现音乐脚手架功能,例如把安全操作规程改编为 RAP 口诀,利用押韵和律动提升记忆效率。
(三)教学活动实施
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决定着音乐赋能能否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实际成效,要构建从体验到反思到迁移的闭环学习链。项目式学习一般可以作为实施路径,如组织学生以车间班组形式创作《安全生产音乐剧》,从剧本编写到配乐制作全程模拟企业项目流程,在此过程中,音乐创作的和声规则对应着职场协作的秩序要求,声部平衡的意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团队角色认知能力。微格教学法的创造性应用则解决了技能训练的枯燥性问题,在焊接实训中,教师可以把不同焊接手法编码为特定音乐片段,学生通过辨识音高变化来调整焊枪角度。更值得关注的是音乐冥想技术的引入,在每节实操课前进行5 分钟定向音乐冥想,用低频声波诱导大脑进入 ∝ 波状态,心理预热能显著提升后续技能训练的接受效率。教学评价环节同样要求音乐元素的深度参与,例如车削零件的精度误差转化为音阶变化,用听觉信号直观呈现技术进步曲线。实践表明,当学生在期末听到自己从初期杂乱无章的“噪音”演变为和谐流畅的“旋律”时,其对职业成长的获得感远超传统分数评价。
结语
在自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使命已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养培育。音乐元素的融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对“人”作为职业主体的重新关注,技术可以标准化,但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温度与感知。当流水线的机械节奏与音乐的韵律相遇,当严谨的操作规范被赋予艺术的灵动,职业教育便成为塑造完整职业人格的成长空间,或许音乐与职业素养的结合只是一个起点,而真正的教育创新,仍在于不断寻找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动态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周晋羽 , 余能保 .VR 技术赋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 : 困境 , 机遇与策略 [J]. 新闻传播科学 , 2025(4):429-433.
[2] 王炜茹 . 人工智能赋能音乐产业创新发展 [J]. 创意世界 , 2025(4):12-17.
[3] 张正 .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研究 [C]// 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25.
作者简介:薛珂( 1994.12-- ),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职业素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