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职能工作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探析
梁冰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文化馆 吉林白城 137000
在当前全民美育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文化馆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前沿阵地的职能工作如何和美育教育深度结合,已成为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美育更多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文化馆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弥补社会美育不足,形成“馆校联动”“馆社共建”协同发展格局,为全民美育体系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一、文化馆功能工作美育价值探析
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肩负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等任务,在职能工作中包含了深刻的美育价值,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层面上看,文化馆以组织多图展览和传统艺术展演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剪纸,戏曲和传统手工艺这些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参与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造型之美、技艺之美和内涵之美,这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1]。
在艺术普及和教育视角下,文化馆推出的舞蹈,绘画和书法公益培训课程突破专业艺术教育门槛局限,让不同年龄阶段和专业的人群都能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并进行学习和创造,人们在专业教师引导下通过艺术实践获得创作技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审美认知向审美表达飞跃,形成对人生、对艺术的感知力、表现力。与此同时,文化馆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和艺术沙龙,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美育的良好风气。
二、文化馆职能工作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方法
(一)馆校协同——扩大美育课堂的界限
馆校协同,是文化馆促进美育教育和职能工作深入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学校美育局限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因素,很难适应学生多元化审美需要。文化馆依托丰富艺术资源,专业师资团队,多元展演空间等优势,形成了与学校互补,突破课堂界限,建构开放式美育教育体系,在课程共建上,文化馆和学校共同开发特色美育课程[2]。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把非遗技艺、地方戏曲、传统书画等文化资源改造成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内容,并进行剪纸创作设计、以戏曲扮相体验和民乐演奏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体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学魅力。比如文化馆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了解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融合,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除了课程合作之外,文化馆也为学校课外美育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实践平台,通过组织主题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讲座,把同学们吸引到文化馆来参加身临其境的美育体验。例如,在寒暑假这段时间,文化馆会组织如“小小讲解员”和“艺术夏令营”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他们的表达技巧,并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文化馆这一第二课堂来进行研学,使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和互动等方式开阔艺术视野和启发创新思维。
(二)馆社共建——构建社区美育生态圈
馆社共建,是文化馆寓美育于基层社会、打造社区美育生态圈行之有效的途径。文化馆以其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密切配合社区,把美育服务向居民生活延伸,形成人人参与美育、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的氛围,从资源共享的层面上看,文化馆可以提供小区的场地、器材以及艺术资源的支撑 [3]。把文化馆排练厅和展览室开放给社区文艺团队排练和表演;举办优秀艺术展览和文艺演出进社区等活动,使居民在家门前便可享受到高质量艺术作品。同时文化馆在社区文化中心配置了书籍、乐器和其他文化设备,充实了社区的文化资源,从活动共办的角度来看,文化馆和社区共同策划了多种美育活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爱好的居民群体进行各种艺术培训;文化讲座和文艺比赛。比如针对老年群体的书法、绘画、广场舞等培训班;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少儿艺术展演和非遗体验营活动;举办亲子手工制作和家庭才艺大赛。通过这几项活动激发了居民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了社区凝聚力。
(三)数字赋能——打造线上美育传播新模式等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技术给文化馆美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发展契机,文化馆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打破时空的局限,创新线上美育传播方式,拓展美育的覆盖面,增强美育的服务效能,在内容创作上,文化馆运用数字技术创作精品线上美育课程,利用视频录制、动画创作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将传统的艺术课程和文化讲座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转化为生动、有趣且易于分享的在线资源。比如采用 3D 建模技术来恢复原画的制作工艺,使用户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工艺带来的神奇;拍摄动画短片来阐述艺术知识,用浅显易懂的形式来引起公众的注意,平台搭建上,文化馆融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打造多元化线上传播矩阵。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刊登图文、音频、视频等美育内容并定时推送艺术鉴赏和文化资讯;将精彩的艺术片段和教学短视频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上,以吸引年轻用户群体;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线上艺术培训,展览导览和艺术家访谈,与受众实时互动。同时文化馆也可以自主研发专属美育 APP或者小程序来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美育服务比如在线课程学习,艺术作品展示和创作交流。
(四)志愿服务— —建立美育人才共享机制
志愿服务是文化馆融合社会力量建设美育人才培养共享机制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化馆通过文化志愿者的征集、培养与组织,凝聚社会各界艺术人才,丰富了美育工作团队,拓展美育服务领域,营造全社会参与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在人才招募上,文化馆向全社会广泛吸收有艺术特长、有教育激情的志愿者。招募范围包括专业艺术工作者,高校艺术院系师生,退休教师,社区文艺爱好者及其他人群。通过刊登招募公告和召开志愿者推介会,吸引各领域和各年龄层人才参与。同时文化馆也可以与高校,艺术团体,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以保证人才来源多样且专业。
在培训管理上,文化馆对志愿者进行了系统培训与规范管理,对不同类别志愿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艺术教学方法到活动组织技巧再到文化服务礼仪,以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确定志愿者权利义务,制订服务标准及考核办法,记录并考核志愿者服务时长及服务质量,鼓励志愿者主动参与美育服务。
三、结语
文化馆职能工作和美育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全民美育实现的重大实践活动。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协同共建等途径,文化馆可以发挥自身文化阵地的优势,真正成为社会美育“孵化器”和“辐射源”,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馆校合作,扩大数字应用范围,打造涵盖全生命周期美育体系,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董理 . 基于文化馆职能的群众音乐文化辅导路径研究 [J]. 艺术评鉴 ,2024(16):177-182.
[2] 温晓宁 . 非遗保护浪潮中文化馆的职能担当与创新实践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02):94-96.
[3] 马 信 斐 .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体 系 中 文 化 馆 的 美 育 职 能 探 讨 [J]. 参花 ,2025(08):114-116.
作者简介:梁冰(1981.3—),女,人,汉族,本科,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