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团队培养分析
高祎
天津市民族文化宫 天津市 300200
引言:
民族文化宫作为展示各民族灿烂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其讲解团队是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理念的关键力量。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团队,民族文化宫需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主线,从多维度系统推进讲解团队培养工作,以此为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工作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一、民族文化宫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团队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宫作为国家级文化殿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文化展陈、教育传播和实践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讲解团队作为连接文物、文化与观众的核心桥梁,其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文化宫“育人化人”功能的实现成效。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情感真挚的讲解团队,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的关键支撑,更是回应时代需求的现实选择。
二、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团队的培养路径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锚定“共同体”核心,塑造“三维一体”型讲解员
讲解团队的培养需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目标是培养兼具政治高度、文化深度、情感温度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如下:第一,政治过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能准确把握党的民族政策,确保讲解方向不偏、立场不移。第二,文化厚植。精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熟悉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如文物、非遗、历史记忆等,能讲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关联。第三,情感共鸣。具备共情能力与传播智慧,能用通俗化、故事化的表达,让观众从“听讲解”转向“悟认同”,激发“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二)构建“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夯实理论、文化、技能与创新根基
1.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将政治素养培育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培养全过程。实践中,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化对“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认知。同时,落实政策解读精准化,邀请民族事务部门专家、党校教师解读《民族区域自治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政策法规,结合民族文化宫展陈内容,如“中华民族历史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案例”等,分析讲解中的政治敏感点与表述规范。在此基础上,可以基于实践淬炼铸魂,组织讲解员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红色文化巡展”等活动,在服务基层、接触群众的过程中,强化“共同体”理念的情感认同[1]。
2. 深耕文化底蕴,厚植“共同体”叙事基础
讲解员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通”,重点提升对“共性文化”的挖掘能力。实践中,应当构建“一体多元”知识体系,纵向梳理中华文明史,从考古遗址到近现代各民族共同奋斗史,讲清“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同时,横向解析文化共享符号,聚焦语言文字(如汉字、少数民族古文字)、传统节日(如春节、泼水节的交融)、艺术瑰宝(如敦煌壁画、苗绣中的中原元素)、非遗技艺(如蒙古族长调与汉族民歌的互鉴)等,提炼“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实证。
同时,要建立健全“文物 - 故事 - 价值”转化机制,针对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挖掘其背后的交往交流史。例如,一件唐代的“波斯锦”可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一件清代的“满汉双语课本”可体现文化融合,通过“小文物”讲透“大道理”。
3. 锤炼讲解能力,提升传播效果
讲解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需通过针对性训练提升表达感染力。团队培养期间,要推进基础技能标准化,开展语言表达、仪态仪表、应变能力等基础训练,如普通话水平测试、态势语设计、突发提问应答模拟,确保讲解清晰、流畅、得体。同时,落实叙事方式场景化,根据观众特点,如青少年、国际友人、基层干部等,调整讲解策略 [2]。其中,对青少年,采用“文物闯关”“角色扮演”
等互动形式,结合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趣味性;对国际友人,用“跨文化比较”视角,如对比中国“和合”思想与西方“多元一体”理念,用“文物 + 故事”消解文化隔阂;对党员干部,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强化责任担当。另外,还要促进情感传递人性化,鼓励讲解员结合自身经历注入真实情感,如参与民族地区调研、与少数民族群众交往的故事等,避免“照本宣科”,让讲解从“知识输出”变为“心灵对话”。
4. 激发创新活力,适应时代需求
面对数字化、互动化趋势,讲解团队需突破传统模式,探索“新表达”。在当前的实践中,要重点落实数字化赋能,参与虚拟展厅讲解、VR/AR 导览开发,利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同时,积极推进内容创新。开发“微党课”“文物里的共同体”等系列短视频,结合热点事件推出专题讲解,保持内容鲜活性。另外,持续深化跨界合作,与博物馆、高校、文艺院团联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览策划、情景剧创作、研学课程开发,拓宽讲解员的视野与能力边界。
(三)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实践- 反馈- 提升”闭环
1.“师徒制”与“团队共研”结合,强化传帮带
聘请民族研究专家、资深讲解员、播音主持艺术家担任导师,通过“一对一”跟岗指导,帮助新人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同时,可以建立“讲解员教研小组”,定期围绕展陈更新、观众反馈、社会热点开展集体备课,分享优秀案例,形成可复制的讲解模板。
2.“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拓展视野
组织讲解员赴民族地区调研,实地了解各民族生产生活现状,感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同时,可以积极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民族文化传承人走进文化宫,如非遗传承人、老支书等,与讲解员面对面交流,用“活的教材”深化对“共同体”的认知。
3.“评价 - 激励”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业务考核(如讲解词撰写、现场讲解评分)外,增加观众满意度(通过问卷、线上评价收集反馈)、创新成果(如开发特色讲解课程、新媒体作品)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讲解员”“金牌宣讲员”等荣誉,将表现突出者纳入“青年骨干人才库”,在晋升、培训、对外交流中优先推荐,形成正向激励。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宫讲解团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阐释者”,更是“践行者”。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培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情感真挚”的讲解队伍,才能让民族文化宫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高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李学思 . 民族文化类展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路径探索—以民族文化宫为例 [J]. 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 ,2024,(00):47-56.
[2] 本刊通讯员 . 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金话筒” 记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团队 [J]. 中国民族 ,2024,(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