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徐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而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服务、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这一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能够将教育资源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振兴。因此,深入研究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模式创新,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分析

(一)人才培养基地:精准对接乡村产业人才需求

乡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应以乡村区域发展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专业链- 产业链”对接机制。例如,针对乡村特色农业,可开设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组织学生参与乡村产业实际项目,如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旅游规划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乡村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就业机会,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推广平台:驱动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业生产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职业院校依托自身的科研力量,能够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例如,研发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 技术服务团队”模式,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乡村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派遣教师团队驻点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三)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体:激活乡村文化资本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职业院校应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开设剪纸、刺绣、木雕等非遗传承课程,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同时,借助现代技术创新文化表达,如将传统图案用于农产品包装设计,把乡村故事改编成短视频传播,赋能乡村旅游或农产品升级产业。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还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三、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体系构建

(一)政策支持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政府在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需出台专项政策,明确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权益,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例如,设立“职业院校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对涉农专业建设、科研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考核院校服务乡村的成效,将结果纳入院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政策支持机制能够为职业院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励院校积极投身乡村建设。

(二)资金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资源供给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模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引导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注资;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公益项目等形式参与。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建立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资金高效使用。这种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双师型”服务团队

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入职,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乡村实践培训,涉农专业教师每年不定期实施驻村服务,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将教师服务乡村的成效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等。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四、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人才培养与输送路径:构建精准化育人体系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精准化的人才培养是关键。职业院校应构建“校 - 企 - 村”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乡村企业、村委会签订三方协议,根据岗位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毕业后定向就业。这种模式能够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人才满意度。

同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差异化培训:对年轻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电商运营等高技能培训;对年长农民侧重实用技术与生活技能培训。采用“线上+ 线下”结合方式,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授课,线下组织田间实训。这种分层分类的农民培训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学习需求,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二)技术服务与创新路径: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技术服务与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职业院校应搭建“院校 + 基地+ 农户”技术推广模式:在乡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院校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先在基地试验,成熟后向农户推广,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实现增效增收。这种模式能够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组建由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长期驻点乡村,开展技术咨询、研发与培训,解决当地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并开展实践调研。这种技术服务团队驻点帮扶模式能够为乡村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职业院校应将乡村文化纳入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调研、民俗活动策划,为当地旅游产业献计献策,形成“教学 - 实践 - 产业”联动。这种乡村文化课程与实践融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乡村文化,在实践中创新文化表达,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创意产品,将文化遗迹、民间故事等改造成商品设计相关创意或产品,或者改编成动漫、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及利用乡土景观开发旅游项目。这种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模式能够将乡村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重点问题

(一)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如何整合政策、资金、师资等要素,形成长效协同机制,避免“碎片化”合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政府、院校、乡村、企业形成合力,统筹资源配置与项目实施,并明确各方权责。这种全方位保障机制能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区域适应性实践模式

不同区域乡村在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生态条件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设计赋能模式。同时,要强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 非遗文化传承”的复合模式,避免短期功利化倾向。这种区域适应性实践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院校需要突破传统城市产业导向,构建“乡村需求 - 院校响应 - 资源整合”的新型融合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链条,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并建立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行模式,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落地。这种深化和创新的产教融合机制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六、结论

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角色定位、机制保障、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的立体化赋能体系,既能为乡村发展注入专业资源与创新活力,也能推动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内涵式发展。未来,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政策落地与区域实践,探索更多可复制的赋能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充满活力、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