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普融通”视域下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办学模式对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镜鉴与启示

作者

杜红

成都锦城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省成都 611731

为开展高质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在 2019 年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日本已建立 23 所专门职业大学(含专门职业短期大学),肩负着培养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应用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集高职教育和普通大学的优势于一身的日本专门职业大学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都是高等教育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进行的主动变革,办学模式均区别于传统大学,二者具有发展的同理性、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产业的适应性等共性,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职普融通”的办学模式能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专门职业大学跨“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双重办学定位

在专门职业大学设置之前,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短期大学(简称短大)、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高专)和专门学校等机构构成,其中短大和高专属于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的教育机构,俗称“一条校”,由国家负责设置与管理,而专门学校不属“一条校”,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社会团体设置。事实上,短大学制为2 到 3 年,多教授教养类学艺且偏重理论学习,5 年一贯制高专更重视职业技能考核教育,二者占比都较低,反而是非“一条校”的专门学校生源占比超过 80%,承担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但由于办学主体多样、办学自由度高、办学规模小等问题,专门学校已经难以适应高端、专业、创造力与实践力兼备的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日本,高等教育的主干是“大学(含短大)”,大学属“一条校”。根据《学校教育法》部分修正案的规定,专门职业大学是指在大学中,以教授、研究专门的学艺,培养和发展从事专门职业所需要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4 年制专门职业大学的地位等同于大学,属“一条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度的实践能力为强项,在开展高端专业业务的同时,能够应对变化,创造新的事物和服务的兼具丰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之外,专门职业大学也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过,此研究能力并非探究学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在实际职业中支撑实践的“实践型理论”的研究能力。

可见,专门职业大学既开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也被纳入“一条校”规定的“大学”的体系内,受到国家和地方的严格监管,既能确保高端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可改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认知,吸引优质生源,为日本工业升级蓄积人才力量。这种贯通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办学定位为其开展高质量技能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专门职业大学“职普融通”的办学特色与经验

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颁布了《专门职业大学设置标准》,用十二章七十四条内容规定了专门职业大学的办学准入门槛,在招生政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位授予等方面都呈现出集普通大学教学与高职教育于一体的特色。

1、生源多样、灵活入学的招生政策

专门职业大学的招生对象既包括高中 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转入的学生,既包括具备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社会人 开拓思路既强化了其注重实践教育的属性,也确保了在少 的招生模式也突破了普通大学单一的入学考试模式, 务经验、持有资格、技能鉴定等进行综合考察,制定了综 业生选拔、留学生选拔、社会人士选拔等灵活的招生模式 精进技术意愿的,有过相关职业经历或正在职的人员, 后期课程学习,毕业后复归职场。

总之,日本从推进高质量实践型职业教育的观点出发,完善多元化考试招生政策,打通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专门职业大学的生源通道,也贯通了企业员工培训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间的人才流动,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在少子化现象日趋严峻,高等教育竞争白热化的新时期,夯实了生源保障,也彰显并强化专门职业大学倚重实践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办学属性。

2、理论与实践、学业与事业平衡兼顾的的教育课程

专门职业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方针是“教授专业相关的专门学艺,培养承担专门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能够在该职业领域发挥创造性作用的应用能力、培养丰富的人性和职业伦理”,其职业教育属性直指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其大学教育的属性又决定了其对学生开展充分的通识教育以培养丰富人性和职业伦理。

一是各校特设“教育课程合作委员会”,由产业界参与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除在职教员外,还包括与专门职业大学课程相关的从业者,或行业相关经营者团体、在该职业实际业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合作开设现场实务实习等科目的经营者等,广泛听取产业界及行业管理者的建议,根据各职业领域的真实人才需求编制课程。这一深度产教融合的属性区别于普通大学,又优于专门学校。

二是课程设置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专业性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支撑专业长远发展的更宽泛的基础能力和教养培养。开设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四类课程。基础课程指外语、计算机等素质课程;职业专门课程指专业职业领域课程,是占比最大的重点课程;拓展课程指跨专业领域的课程,激发学生专业交叉的创造力;综合课程指毕业前在综合性演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四类课程学分分别为20、60、20、4,将教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发挥其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双重优势。

三是注重实习实践类课程,尤其设置高学分的企业现场实习课程。实习实践类课程是专门职业大学的核心课程,占总学分的 1/3 以上,其教学效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4 年制专门职业大学毕业至少需要修完 124 个学分,而实习实践类课程要求占 40 学分以上,其中到企业参与生产、操作业务的企业内实习的“现场实务实习”就占 20 学分,须达到 600 学时以上才能获得。注重实习与实践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专门职业大学开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属性。

四是灵活可变的前后期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实践参与职业实践。为方便社会生源往返学业和工作,以及满足部分学生期望尽早就业的需求,专门职业大学除了 4 年一贯制课程以外,还将 4 年制教育课程划分为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修完前期课程后会被授予“短期大学士(专门职)”学位,可选择就业,也可直升后期课程或通过“大学编入学制度”编入普通大学继续学习。后期课程中除了有修完前期课程继续学业的学生,也有在职学习的社会人士,还有毕业于专门学校等并有数年职业经验但为了提高技能而入学的学生。4 年一贯制课程和后期课程结业将授予“学士(专门职)”学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这种累进式的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确保了学生在学业与事业平衡的前提下更新技能,精进技术。

3、研究型与实务型各司其职的教师队伍

不同于常规的“双师型”教师,专门职业大学的教师队伍清晰地分为实务家教师和研究员教师两类,两类教师教学任务和评价标准不同,各司其职,共同搭建起教育理论与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

实务家教师要求在专门的职业领域拥有 5 年以上的业务实操经验,且具有高度的业务实操能力。专门职业大学的实务家教师在数量上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4 成以上,而这 4 成的实务家教师又分两类,其中 1/2 左右为兼具研究能力的实务家教师,即拥有大学任教经历、硕士以上的学位、或者企业业务的研究业绩。这里的研究业绩不一定是学术业绩,也可是将业务实践知识形式化、理论化后发表的业绩,另外约 1/2 的实务家教师则可在企业兼任职务,只须 1 年任教 6 学分以上的课程,且负责课程的编排或专业发展等即可,确保一定数量的仍活跃在企业一线的实务家教师的目的是能够通过实习实践等传授给学生行业最尖端、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技能技术的更新与精进。

研究员教师则承担理论类课程的讲授,要求与日本普通大学教师一致,需取得相应的学术业绩。总之,实务家教师与研究员教师的并存,既能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又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的技术指导和知识更新。

4、大学认证与职业标签兼具的学位授予制度

专门职业大学属于“大学”范畴,与日本现有的大学拥有同等的学位授予资格,但为了区别于普通大学的学士学位,突出其职业属性,日本在学位类别上创新性地为专门职业大学特设了“…学士(专门职)学位”,4 年制专门职业大学毕业和专门职业大学后期课程毕业授予“…学士(专门职)”学位。学位前需标明专业名称,但与普通大学的学术专业领域不同,专门职业大学的专业领域标明为产业·职业领域,强调其职业属性,同时,还要在后缀中附上“专门职”标记,意为专门职业的学士学位,旨在明确学生所接受的实践型职业教育的特征。这样的学位授予制度既强调了专门职业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与普通大学相同的学士学位,又突出了其职业教育属性,有利于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三、专门职业大学“职普融通”办学模式对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民办高等教育凭借多元的管理机制,30 年来发展 化的当下,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和办学前景并不乐观,近年来, 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趋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生源流失、 以攻玉”, 专门职业大学是基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课程、结构化师资等对我国转型过程中的民办高校高 积极的借鉴意义

1、构建多元招生通道,基于实践能力评价选拔人才

相较于公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相对灵活,招生方式的改革也更易推行。在少子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可借鉴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经验,将招生对象从高中应届毕业生扩展至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人员、国际学生等群体,实现职普生源融通。同时,创新招生模式,除高考选拔外,增设技能考核、企业推荐、综合评价等多元选拔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吸引具备行业经验的社会人士入学,既扩大生源规模,又提升生源质量,强化民办大学应用型办学特色,推动职普教育深度融合。

2、校企共治课程开发,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

我国民办高校多由企业举办,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天然优势,应利用这一优势,参考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由背后的举办企业牵头整合行业内外的企业资源,深度参与课程编制,依据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构建基础、专业、拓展、综合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素养与专业能力。加大实习实践课程比重,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确保学生积累真实工作经验。同时,设计灵活学制与课程模块,为在职人员、不同学习需求学生提供弹性选择,促进职普融通,提升育人质量与就业适配度。

3、教师分类聘任,职普师资融合互通

我国民办高校尤其是企业举办的民办高校有天然优势引进企业专家,因此,可借鉴日本经验将教师队伍明确划分为实务型与研究型,积极吸纳企业一线资深从业者担任实务型教师,设定行业经验、资格证书等准入标准,允许其保留企业职务。同时,为解决企业导师授课时间难保证,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机会,两类教师融合不够的问题,也可借鉴日本允许半数实务教师只教 6 学分课,其他时间在企业这一弹性机制,鼓励教师定期返企实践,将行业技术革新、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破解课程滞后性,提高民办高校育人质量。

4、创新学位体系,突出职业属性

当前,我国的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但其职业教育属性仍在存在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因此,推动高职院校与民办高校合并办学并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机构能较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可创新设立兼具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学位体系,如“学士(应用职)”等特色学位,在学位名称中标明专业对应的产业领域,附“应用职”等职业标签,既体现与普通高校同等学位水平,又突出职业教育属性,促进职普学位体系融通。

作为职普融通办学的典型案例,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办学模式为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启示。借鉴其经验,有助于我国民办高校打破职普教育壁垒,构建多元招生体系、产教融合课程、双师型师资及特色学位制度,推动民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彰显职业属性与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文部科学省 . 専門職大学等の設置構想のポイント [EB/OL].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24/02/17/1410450.001.pdf.

[2] 文部科学省 . 専門職大学等の臨地実務実習の手引き [EB/OL].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senmon/1412538.htm.

[3] 文部科学省 . 専門職大学等の設置の認可申請に係る提出書類の作成の手引 [EB/OL].https://www.mext.go.jp/content/1397506_1.pdf.

[4] 李梦卿 陈竹萍 .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22,1(02):52-59.

[5] 田越 王红.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9):135-138

基金项目: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4 年研究一般课题“‘职普融通’视域下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办学模式对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BXH24YB319)。

作者简介:杜红(1988 年1 月-),女,汉族,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