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抗逆力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廖川英
乌鲁木齐市第 126 中学 830000
引言
传统研究多聚焦问题修补,而积极心理学则为理解这一核心力量提供了崭新窗口:它关注人的优势、潜能与积极体验,强调发掘个体内在资源以应对逆境。因此,从这一充满希望的视角出发,系统审视初中生抗逆力的真实图景及其背后复杂的推动力量,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其发展现状,更能为有效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精准路标,助力他们在青春的风浪中锻造出更坚韧的生命之帆。
一、初中生抗逆力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生群体的抗逆力呈现一幅层次丰富的图景。多数学生展现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基础,能在日常学业压力或人际小摩擦中较快调整恢复,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意愿。然而,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种弹性在面对持续高压或重大挫折(如重要考试失利、家庭变故、强烈人际冲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稳定性和强度均有待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十分显著:有的学生如同拥有心灵弹簧,能有效缓冲压力并反弹;另一部分则相对脆弱,易陷入消极情绪漩涡,复原过程缓慢艰难。整体而言,初中生的抗逆力普遍处于发展的成长期,蕴藏巨大潜能,亟需科学引导和系统培育。
二、初中生多维影响因素剖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应对困难的心理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学业挫折或人际矛盾时,父母的反应方式尤为关键。那些能够耐心倾听孩子诉说,给予理性分析和情感支持的家长,往往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这种支持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引导孩子客观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相反,如果家长采取指责、否定或过度保护的态度,孩子就容易形成逃避或依赖的应对方式。经济压力大的家庭,父母可能因忙于生计而疏于情感交流,或者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家庭成员间能否保持开放、信任的沟通氛围。比如,即便家境普通,只要父母能以身作则展现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孩子同样能获得宝贵的精神力量。
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也值得关注。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孩子有更多表达想法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而在专制或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要么缺乏自主空间,要么过度依赖他人决策,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抗逆力的发展。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初中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特征对心理弹性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抗压能力。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具体肯定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而当学生遭遇失败时,教师若能引导其关注改进空间而非单纯批评,学生就更可能保持继续尝试的勇气。初中阶段同伴认同感急剧增强,拥有稳定友谊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情感支持。在班级中受欢迎或被接纳的学生,面对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复原力。相反,遭受排挤或孤立的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值得注意的是,同伴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向上的朋友圈能相互激励,而消极怠惰的群体可能强化逃避倾向。而且学校的评价机制往往过分强调分数排名、优胜劣汰的环境会加剧学生的焦虑,而注重进步幅度、鼓励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则更有利于抗逆力的培养。课外活动的丰富程度同样重要,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积累成功体验。
(三)个体因素
初中生自身的心理特质是抗逆力的内在基础。认知方式尤为重要,这表现在如何看待遇到的困难。有些学生倾向于将挫折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这种思维模式会削弱应对动力;而将困难视为暂时性、可改变的学生,则更可能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这种认知差异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应该学会识别自身情绪状态,并采取适当方式缓解压力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韧性。这包括在焦虑时能进行自我安抚,愤怒时能控制冲动行为等。这种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指导密切相关,但最终需要内化为个人技能。
同时,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可能坚持尝试。这种信心来源于过往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经历。因此,为学生创造适度的挑战机会,让其体验付出- 收获的过程,对培养抗逆力尤为重要。拥有热衷领域的学困生,往往能够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成就感和情绪宣泄渠道,这为其应对学业或其他方面的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
三、培育路径:积极心理学的行动启示
基于上述洞察,提升初中生抗逆力需融合多方力量,播种积极体验:
深耕家庭沃土:倡导建立情感优先的亲子沟通模式,父母需学习积极倾听、共情理解,减少无效批评,多关注孩子的努力与进步,营造安全表达情绪的家庭空间。
营造积极校园生态:教师应超越单纯知识传授者角色,成为学生成长的积极关注者与支持者。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优势视角,定期引导学生发现并分享自身及他人的闪光点,设计合作性任务促进同伴深度联结与支持。学校活动可引入正念练习、感恩记录等简单易行的积极心理干预。
激活内在积极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认知重构训练,学习以更乐观、灵活的角度解读挫折事件。通过生涯探索、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其找到与个人兴趣、价值观相连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激发内在动力。同时,教授基础的情绪管理技巧(如停- 想- 行、深呼吸放松),提升其情绪自主性。
结语
初中生的抗逆力,是在生活的阳光与风雨中逐渐淬炼出的生命铠甲。积极心理学以其对人内在光明面的坚定信念,为我们揭示了培育这珍贵力量的清晰路径:它深植于家庭无条件的关爱里,成长于校园支持与同伴携手中,更生发于学生自身乐观的视角、坚定的目标与对优势的觉察运用里。
参考文献:
[1] 章炜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抗逆力培养和提升策略 [J]. 生活教育 ,2021(32):36-38.
[2] 扈月阳 . 长春市初中生抗逆力影响因素、发展轨迹及其与适应质量关系研究 [D]. 吉林 : 吉林大学 ,2023.
[3] 黄丛丽. 联动与支持:社会工作视角下父母心理控制、抗逆力对农村青少年抑郁影响的纵向研究[D].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