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杨寒茹 程杰 曹秋玥 张怡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松江区201620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cx403019)
截至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902万,其群体不容忽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工作,关乎未成年人成长、家庭社会和谐及全面小康大局。本课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先用文献研究法搭建理论基础,随着课题推进,以问卷调查法获取不同年龄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并挖掘本质,还通过对特定人群访谈并记录,提高课题严谨性。[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未成年人权益,社会问题
1引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家庭原因,以及教育资源不均、社区支持不足、社会认知偏差、缺乏专业心理支持等社会原因。同时,电子设备、互联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沉迷虚拟世界并与现实世界脱节的风险。
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2.1 社交能力发展的困境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挑战,与依恋理论揭示的安全感缺失密切相关。就像幼儿学步需要父母在旁保护才能勇敢迈出第一步,儿童建立人际信任也需要稳定的情感联结作为基础。心理学家Bowlby提出,安全依恋关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情感安全基地”——当他们在社交中受挫时,可以退回这个基地获得安慰,然后再次出发。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缺席,相当于抽走了这个安全基地的基石。他们就像在悬崖边学走钢丝的人,既渴望获得同伴的接纳,又时刻担心失足坠落的二次伤害。这种矛盾在青少年阶段尤为明显,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12-18岁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但许多留守儿童在访谈中提到:“和同学聊天时,我总觉得他们在偷偷议论我的家庭。”这种过度敏感像一层无形的屏障,让他们错失交友机会。例如,当同学邀请参加生日聚会时,有些孩子会因担心送不起礼物而谎称有事;集体讨论时,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生怕说错话暴露自己的“不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社交退缩会形成恶性循环:回避社交→缺乏练习机会→社交能力退化→更加回避。
2.2 学习动力的持续流失
学习积极性的消退往往始于情感支持的断裂。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得不到及时肯定,遇到困难时无人指导,就像独自在黑夜中行走的人逐渐失去方向感。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发展出"努力无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既然付出得不到认可,不如干脆放弃。这种情况在数学等需要持续积累的学科中尤为明显,很多孩子会从偶尔不及格逐渐演变为完全放弃。[2]
3 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个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在共同作用,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3.1 家庭支持的断裂效应
亲子分离对儿童的影响类似树木移栽时的根系损伤。婴幼儿时期建立的情感联结就像主根,突然的分离会号致后续成长中难以吸收足够的情感养分。即使祖辈尽力照顾,也像给植物追加肥料却无法修复断裂的导管系统。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既需要父母作为情感避风港,又需要学习独立应对挑战,这种矛盾在远程沟通中往往演变为"报喜不报忧"的自我保护。
3.2 社会系统的补偿失灵
当前的支持体系存在明显的”错位供给"问题。学校侧重知识传授却忽视情感教育,就像给饥饿的人递上面包却忘记给水;社区帮扶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定期送书包文具的做法,反而强化了"特殊群体"的标签效应。更关键的是专业心理支持的缺失,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往往要等到行为失控才能引起关注。
3.3 数字时代的双刃剑效应
智能设备的普及给留守儿童打开了新窗口,但也制造了认知陷阱。短视频里完美的家庭场景加深现实落差网络游戏中的虚拟成就替代真实进步,这种替代性满足就像用糖果缓解饥饿--暂时充饥却损害健康。更危险的是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让本应开阔视野的技术工具,反而固化了他们的认知局限。[3]
4 解决对策
4.1联合国家政策建立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儿童福利机构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有关组织、机构等途径引入专业力量,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地民政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可利用入户走访、主题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加强对困境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并及时与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交流儿童身心发展情况。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促使他们心理上身体上“双健”成长。[4]
4.2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包括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和测评等举措。
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引导有需要的困境儿童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测评的情况应当纳入儿童的个人档案。[5]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家访、谈心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来重点关注儿童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情况,发现心理异常时要进行及时的反馈。
4.3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点灯人”计划
乡政府或学校可联合高校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群体开展下乡志愿服务或线上关爱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包括志愿者服务、慈善捐助等,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例如假期开展志愿支教活动,与乡下留守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劳多元化教导并给予陪伴,并引领传达积极正能量的价值观;或者线上联合公众号开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寄语活动或父母与孩子的信件交流板块。
在已初步建立志愿者网络和较成熟合作机制后,课后服务模式作为“点灯人”计划的深层目标可投入运行。课后服务模式是伴随“双减政策”出现的一种教学服务模式,涵盖了课后作业辅导、心理辅导、组织社交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6]
4.4 现代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科技化设备的应用
留守儿童父母常因经济压力外出,前往城市等地工作,导致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心理健康受影响。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趋势下,“互联网+教育”是疗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建立网络心理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私密、保密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匿名咨询,保护个人隐私;利用各种APP建立“家校共育群”,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该平台能够将科学、有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调节方法带到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身边,通过互联网技术便携化智能化的平台建立,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
5 总结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对策的深度探讨和线下访问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广泛而严重的心理现象,绵绵之力,久久为功,随着数字化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深入,未来要做到全覆盖、丰富多元化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高丙成.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促进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1):11-19.
[2]陈雅飞.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文献综述[J].平安校园,2022,(01):45-48.
[3]王清华,郑欣.“电子益生菌”:乡村留守儿童的手机游戏依赖及成因[J].传媒观察,2023,(11):22-31.
[4]刘飞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4):63-67.
[5]张悦,汪小龙,曹文清,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06):271-274.
[6]马丽, 崔金龙. 留守儿童课后服务模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 (01): 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