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与工程应用研究
朱艳军
四川海维伊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610042
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深厚软土地基因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给工程安全和稳定性带来了诸多挑战。这类地基普遍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和低渗透性等特点,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地基沉降、建筑物开裂甚至倒塌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一、深厚软土地基的特性及处理技术现状
1.1 深厚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深厚软土地基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复杂地基类型,其工程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和力学性质两个方面。从物理性质来看,这类地基的土颗粒细腻,孔隙比大,含水量极高,往往处于饱和状态,这使得土体呈现出流塑或软塑状态,整体结构疏松。在力学性质上,深厚软土地基的强度极低,抗剪能力差,压缩性却异常高,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较大沉降。同时,其渗透性很差,水分难以快速排出,导致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固结过程十分缓慢,长期稳定性难以保障。
1.2 常用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有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和置换法等。排水固结法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加速土体中水分的排出,促使土体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减少沉降,在道路、堆场等工程中应用广泛,施工相对简便,但处理周期较长。复合地基法是通过在软土地基中设置增强体,如水泥土搅拌桩、碎石桩等,与地基土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适用于多种建筑类型的地基处理,不过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
1.3 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处理技术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排水固结法虽然应用普遍,但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有待提升,且加载方式不够灵活,容易出现地基侧向变形过大的情况,影响处理效果。复合地基法中,增强体材料的性能不稳定,部分材料耐久性较差,长期使用后易出现强度衰减,而且布桩形式多为均匀布置,难以根据地基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导致加固效果不均匀。置换法受限于处理深度,对于深厚软土地基,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技术使用,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问题,且换填材料的来源和质量控制也存在一定难度。各类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如产生噪音、扬尘和废弃物等,不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
二、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路径
2.1 排水固结法的优化
针对排水固结法的不足,可从排水系统和加载方式两方面进行优化。在排水系统方面,研发新型高性能排水材料,提高排水板的渗透性和强度,确保排水畅通且不易损坏。优化排水板的布置方式,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差异,采用非均匀布置,在排水困难区域加密排水板,提高整体排水效率。在加载方式上,采用分级加载与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相结合的方式。分级加载可避免地基因荷载突变而产生过大变形,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则能充分利用大气压力和堆载压力,加速土体固结,缩短处理周期,同时有效控制地基侧向变形,提升处理效果。
2.2 复合地基法的优化
复合地基法的优化可从桩体材料和布桩形式入手。在桩体材料方面,研发新型复合材料,如掺入纤维、纳米材料等,提高桩体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增强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探索使用工业废渣等再生材料制作增强体,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在布桩形式上,摒弃传统的均匀布桩,根据地基土的力学性能和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采用非均匀布桩和长短桩组合的形式。在荷载较大或地基土较弱区域,增加桩的密度和长度,反之则减少,使地基受力更加均衡,提高加固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
2.3 置换法的优化
置换法的优化重点在于置换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改进。在置换材料选择上,推广使用建筑垃圾、矿渣等再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来源广泛、成本较低,还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需对再生材料进行适当处理,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在施工工艺方面,优化置换的分层厚度和压实方法,采用先进的压实设备,提高置换体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对于深厚软土地基,可采用分层置换与深层搅拌相结合的工艺,先进行浅层置换,再对深层软土进行搅拌加固,以扩大处理深度,提升整体处理效果。
2.4 新型组合处理技术的研发
新的组合处理技术旨在利用不同技术的优点,起到互补的作用。例如排水固结法与复合地基法的组合,先采用排水固结法加速土体排水,增强地基土的强度,而后利用复合地基增强体加大增强体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沉降,适合荷载较大的工程。置换法和注浆加固法的组合,先利用置换法对表层软土进行置换,而后将注浆管打到深层软土中,向土体内注入浆液,充填土体的孔隙,胶结土颗粒,增强深层地基的强度和稳固性,这样的组合处理技术兼顾了浅部和深部地基的处理需求,其处理效果更为全面。
三、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与管理建议
3.1 技术选用原则
技术选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首先,要全面勘察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了解深厚软土地基的分布范围、厚度、物理力学性质等,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大小和沉降要求,选择适合的处理技术。对于处理周期要求较紧的工程,可优先考虑复合地基法或置换法;对于沉降控制要求严格的工程,排水固结法可能更为适用。要综合考虑技术的施工难度和成本,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技术。还应考虑工程所在地的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确保所选技术能够顺利实施。
3.2 施工管理要点
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施工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组织和工序质量标准,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和安全交底,做到他们对施工有清楚的掌握和操作要点。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对进场原材料做好检验,不合格原材料不能使用。加强工序质量控制,每一工序施工完成后做好检验工作,确保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施工工序,对施工的一些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施工的重点质量要严格把控。做好施工记录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施工能及时进行。施工完成后,做好后期的检测工作,定时观测地基沉降量和位置的移位情况,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如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
3.3 环境影响控制
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注重环境保护。施工之前,编制施工环境方案,对施工产生的噪音、扬尘、污水、建筑垃圾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选用低噪音、低能耗的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噪声。对施工场地洒水,抑制扬尘。对施工围挡进行布置,避免施工扬尘。施工污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或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避免施工污染周围水源。将施工废弃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其余按规定运至指定地点处理,不得随意倾倒。保护周边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的恢复。
结语
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难题,其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通过对深厚软土地基特性及现有处理技术的分析,明确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路径,包括对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置换法的改进以及新型组合处理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王献光 .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 [J]. 汽车画刊 ,2025,(03):77-79.
[2] 张超 , 刘军勇 . 软土区综合管廊工程中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及应用 [J]. 路基工程 ,2018,(05):1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