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逻辑思维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的融合策略

作者

汤建南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浙江 杭州 311107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当今初中生认知发展正处于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关键转折期,此阶段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何通过表现性评价反馈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生态,值得深入探究。

一、逻辑思维培养与表现性评价融合价值

逻辑思维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的融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深远价值。逻辑思维作为写作的骨架,表现性评价作为反馈的灵魂,二者融合创造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当教师将逻辑思维训练融入表现性评价体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得到锻炼,语言表达精准度随之提升,写作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轨迹。这种融合使评价超越了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全过程,为教学提供了更为立体的观察视角。除此之外,表现性评价还会额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成长轨迹,逻辑思维培养注重思想建构与表达连贯,二者结合形成互补效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进而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认知体系,构建思辨表达能力 [1]。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的融合策略

逻辑任务型写作设计将思维训练融入写作实践,形成了目标明确的教学路径,有效锚定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方向。此种教学理念立足于真实问题情境,精心围绕特定思维目标构筑写作活动,引领学生于文字构建中淬炼理性思辨能力。教学场域中,教师匠心独运地设计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逻辑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构思文章时理清思绪脉络、搭建论证框架、深化推理论证,令抽象思维训练落地生根;表现性评价作为任务设计的有机组成,贯穿始终,着眼于捕捉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思维的微妙变化与成长轨迹,适时提供精准反馈与发展指引,使评价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飞跃的内在动力[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特点,设计“春天的辩证观察”逻辑任务写作。课堂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单一感官描写限制,从多角度、多层次感知春天的丰富面貌。具体操作时,学生将观察焦点分别置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感官领域,形成对比性观察记录。随后,教师引导思考这些感官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如何由表及里揭示春天的生命活力与节律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写作实践,将零散的观察点整合为有机整体,构建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链条。评价环节中,教师着重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完整的思维路径:能否多维度观察现象、能否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能否提炼抽象概念并表达。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使逻辑思维在写作中自然呈现,避免了机械套用写作模板的弊端。当学生描绘春风拂面、春雨滋润、春芽萌发时,文字背后蕴含的是对生命律动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的融合,彰显了语文写作的思维深度与人文价值。

(二)组织 “互评互改” 活动,强化逻辑思维自查能力

互评互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审视他人与自我思维逻辑的宝贵平台,培养了判断、分析与建构能力,使思维自查成为写作过程中的自觉行为。课堂实践证实,这种同伴互评机制打破了教师单向评价的固有模式,拓展了评价主体的丰富维度,学生在品析同伴作品时,悄然内化了逻辑思辨的标准与范式。面对同侪文章,学生会自然关注主题是否鲜明、论据是否扎实、结构是否严密等思维要素,这种评析习惯反哺个人,强化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架构[3]。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先生如何运用对比、递进等逻辑手法勾勒冬日济南的独特魅力,进而开展“逻辑互评”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设计“冬日风景”主题写作,要求学生描绘家乡或熟悉地域的冬天特色。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四人小组互评活动,评价维度聚焦于描写的逻辑线索是否清晰。小组内学生交换作文,每位评审者需在阅读后完成“逻辑地图”绘制,即还原作者的思维路径:空间推进是由远及近还是由大到小?情感表达是平铺直叙还是波澜起伏?特色呈现是直接陈述还是对比衬托?绘制完成后,评审者与作者共同比对“预设逻辑”与“实际呈现”的差异,探讨文本逻辑的优化方向。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发现同一冬景主题下的多样化表达路径,如有学生采用老舍笔下“清、静、悠闲”的递进手法,有学生运用南北对比凸显地域特色,还有学生从时间流变角度展现冬日景象变化。这种多维度的思维碰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逻辑思维在文本构建中的价值,它既是文章的结构支撑,也是独特视角与感受传递的重要手段。评价环节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修改文章,引导关注逻辑连贯性问题,如何使描写细节服务于中心情感,如何使景物刻画遵循内在规律。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互评与自改中培养了逻辑思维的自查习惯,将写作提升到理性构建的高度,使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和谐统一。

(三)构建 “四维逻辑” 评价量表,细化写作评价标准

四维逻辑评价量表作为系统化评价工具,将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为可观察指标,为写作教学提供精细化评价路径。该量表立足结构逻辑、论证逻辑、语言逻辑和情感逻辑四个维度,形成全方位评价体系。教学开展当中,量表细化评价标准,可使教师精准定位学生思维短板,依据量表从结构合理性到论证充分性,再到语言精准度与情感真切度,全面把握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基于“四维逻辑”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蕴含逻辑思维。课堂实践中,教师设计“生命思考”主题写作,要求学生围绕亲情或生命价值展开叙述。写作前明确四个维度要求:结构逻辑要求时空转换流畅;论证逻辑要求事例与感悟支撑;语言逻辑要求词句准确传情;情感逻辑要求情感递进真挚。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引导小组互评,在“结构地图”标注转折点,评估事例说服力,检视关键词选择,感受情感温度。这种多维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既是情感表达,更是思维呈现的过程,使逻辑思维在写作中得到具象化体现。

三、结语

逻辑思维与表现性评价融入语文写作,彰显了教育的本真追求。课堂上,学生在文字构建中锤炼思想,在评价互动里获得启迪,语文教学因而成为滋养心智的沃土。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思维脉络,明晰表达标准,令写作超越了技巧层面,升华为思想品质的塑造历程。文章背后是思维的清晰印记,评价之中有成长的温暖足迹。这种教学智慧植根于对语言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为学生开启从文字表达到思想表达的成长之门,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应有的深度与温度。

参考文献

[1] 黄曦雯 .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以项目式写作教学活动为例 [J]. 教育信息技术 ,2025,(Z2):57-60.

[2] 罗 晨 . 例 谈 思 维 导 图 在 初 中 语 文 写 作 中 的 效 用 [J]. 语 文 天地 ,2025,32(08):79-81.

[3] 唐婷婷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J]. 作文 ,2025,(25):27-28.

作者简介:汤建南(1981.10-),女,汉族,余杭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