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挖掘
王俊峰
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便民服务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挖掘是提升文化服务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民间艺术资源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能够满足公众对本土文化的需求。由于缺乏系统挖掘与科学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未被充分释放。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传播,能够提升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影响力。针对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探索其挖掘与利用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资源;挖掘
引言
民间艺术资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挖掘与利用对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活动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间艺术资源面临边缘化与传承困境,其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研究表明,通过系统挖掘与创新利用,能够激活民间艺术资源的潜力,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活力。探索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路径,成为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环节。
1民间艺术资源现状
1.1现存种类梳理
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多个领域。音乐类包括民歌、器乐与戏曲音乐,如陕北民歌、江南丝竹与昆曲音乐。舞蹈类包括传统舞蹈与仪式舞蹈,如秧歌舞、龙舞与傩舞。戏剧类包括地方戏与皮影戏,如京剧、川剧与河北梆子。手工艺类包括刺绣、剪纸与陶瓷,如苏绣、蔚县剪纸与景德镇陶瓷。民间美术与文学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泥塑与民间故事。这些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资源。
1.2传承状况评估
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状况因种类与地域而异。部分艺术形式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得以延续,如京剧与苏绣。部分艺术形式通过社区活动与节庆仪式得以传播,如秧歌舞与龙舞。近年来,部分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项目得到推广,如剪纸与泥塑。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与数量影响传承效果,部分艺术形式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如皮影戏与傩舞。总体而言,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状况呈现多样化特征,部分艺术形式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得以延续。
1.3地域分布特征
民间艺术资源的地域分布具有显著特征,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北方地区以秧歌舞、京剧与剪纸为主,如陕北秧歌与蔚县剪纸。南方地区以昆曲、苏绣与江南丝竹为主,如苏州昆曲与杭州刺绣。西部地区以藏族歌舞、羌族刺绣与皮影戏为主,如甘南藏族歌舞与陕西皮影戏。东部地区以龙舞、年画与陶瓷为主,如广东龙舞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蒙古族长调与苗族银饰。地域分布特征反映了民间艺术资源的文化多样性与地域独特性。
2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挖掘的策略
2.1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与文化内涵。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与参与法。访谈法通过与传承人、社区居民与专家学者交流,获取艺术形式的详细信息。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艺术表演与制作过程,记录艺术形式的特点与细节。参与法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与节庆仪式,体验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直接影响挖掘效果,需注重调查工具的设计与数据的整理分析。
2.2与传承人合作
与传承人合作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策略,传承人是艺术形式的核心载体。合作内容包括艺术形式的记录、整理与传播。记录工作包括艺术表演的录音录像与制作过程的图文记录。整理工作包括艺术形式的分类归档与资料汇编。传播工作包括艺术形式的展示推广与教育培训。与传承人合作需注重尊重其文化权益与劳动成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提升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3数字化记录手段
数字化记录手段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工具,通过技术手段保存与传播艺术形式。记录内容包括艺术表演的音视频资料、制作过程的图文资料与文化背景的文本资料。数字化技术包括高清摄像、三维扫描与虚拟现实。高清摄像用于记录艺术表演的细节与动态过程。三维扫描用于记录手工艺品的形态与结构。虚拟现实用于模拟艺术表演的场景与互动体验。数字化记录手段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资源保存效果,需注重数据格式的统一与存储安全。
2.4跨区域资源整合
跨区域资源整合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策略,通过区域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内容包括艺术形式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与联合研究。交流展示通过举办艺术节与展览活动,促进不同地区艺术形式的互动与借鉴。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数据库与网络平台,实现艺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联合研究通过跨区域合作项目,开展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与创新探索。跨区域资源整合需注重区域特色与文化差异,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3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应用与拓展
3.1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民间艺术资源通过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融入方式包括艺术表演、手工制作与文化体验。艺术表演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参与活动,展示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手工制作通过开设手工艺工作坊,让公众参与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文化体验通过举办节庆仪式与民俗活动,让公众体验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需注重活动的多样性与参与性,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度。
3.2开发衍生文化产品
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开发衍生文化产品,提升其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开发内容包括艺术品的复制品、文创产品与数字产品。复制品通过技术手段制作艺术品的仿制品,满足公众的收藏需求。文创产品通过设计艺术元素的日用品与装饰品,提升艺术形式的实用性。数字产品通过制作艺术形式的音视频资料与虚拟现实体验,提升艺术形式的传播效果。开发衍生文化产品需注重产品的创意性与市场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3培养民间艺术爱好者
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培养爱好者,提升其传承效果与社会影响力。培养方式包括教育培训、社团活动与比赛展览。教育培训通过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与工作坊,提升公众的艺术技能与文化素养。社团活动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团体与俱乐部,促进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赛展览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与展览活动,提升爱好者的参与度与成就感。培养民间艺术爱好者需注重活动的多样性与持续性,提升爱好者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3.4促进民间艺术国际交流
民间艺术资源的国际交流是深化文明互鉴、拓展文化传播半径的关键路径,需构建“三位一体”的传播矩阵。艺术节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应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如辽宁海城国际民间艺术节汇聚二十国艺术团体,通过高跷秧歌与弗拉门戈的同台对话,展现肢体语言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使传统技艺在跨文化碰撞中焕发新生。这种展演不仅传递艺术形式,更构建起理解不同文明精神内核的桥梁。展览活动需突破静态陈列模式,强化认知共鸣。成都非遗节国际手工艺展采用“活态传承+数字赋能”策略,邀请十五国匠人现场演绎银器锻造、蜀绣针法,同步运用AR技术复原古代工艺流程。观众可触摸柬埔寨丝绸的纹理,聆听彝族刺绣的口述史,在多感官体验中建立情感联结,使文化认同超越语言障碍。国际合作项目应聚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中法“匠心传承计划”将法国未完成的手工织锦与中国云锦技艺结合,诞生出兼具东西方美学基因的当代艺术装置。这种跨界合作既保留传统工艺内核,又注入现代设计语言,使民间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同时,建立跨国研究机制,通过学术研讨、技艺工作坊等形式,推动民间艺术理论体系的国际对话。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民间艺术传播正突破时空界限。VR醒狮体验程序让海外用户通过体感设备模拟梅花桩舞蹈,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内容触达亿级流量。
结束语
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多样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挖掘与创新利用,能够激活民间艺术资源的潜力,为文化活动注入新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路径与传播模式,为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程亭亭.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24,(20):155-157.
[2]叶子.群众文化活动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关联探析[J].对联,2022,28(20):12-14.
[3]彭涛.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J].牡丹,2021,(04):187-188.
[4]王永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研究[J].牡丹,2020,(10):124-125.
[5]陈水英.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分析[J].当代旅游,2019,(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