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优化学科课堂教学”
张涵
华容县实验小学
基于教育科学的教科版小学科学的课本中“物质科学的”内容的举行阐发与比力,给出了三种课本中物质科学的内容的整体散布,明确三种课本在讲授方针、讲授内容与讲授方式上的共同关注。在呈现共性同时三种教材在内容组织对学生认知层次性的关注,科学的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与初中教材的衔接等方面呈现了差异。
一、绪论
新课程标准提出 “一纲多本,教材多样性 ”的思维表现于小学科学的课本的编写当中。目前 ,基于我国的《科学的 (3—6 年级 ) 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编写与呈现出 10 种版本的小学科学的课本 ,为小学科学的课程展开供给了可选择性。基于不同版本的科学的教材中呈现不同的特色 ( 表现于不 同教材体现的实验编排、难易程度、区域性特点以及与学生知识背景适应性等 )。同时,从心理规律 、学生认知等方面表明了科学教材与课程改革要求之间的差距。因此,这一教学策略将在材料科学的内容层面实施,江苏教育科学版与河北版出版的三套科学利用率较高的小学科学教材,反映它们的异同,为小学科学教材的修订和选用提供基本建议。
二、物质科学的内容的总体分布
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三套科学教材的特点可以从材料科学的传播内容主题上表达出来。从整体排版的角度看,小学材料科学的内容由简单的材料观察转变为动态的机械常识,再转变为材料转化。从浅到深,从近到远,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材料科学的教学内容分布在各个版本,教材版本有四个大单元,每个单元7-8 节课,有 16 门与材料科学相关的课程苏教版每本 5-6 个大单元,每单元 4-6 课,涉及到物质科学的有14 个课题;河北版每本S-6 个大单元,每个单元有2-6课不等,触及到物质科学的有15 个课题.
从三套课本物质科学的课题整体散布与教学内容来看,出现了对综合性的共同关注。例如,综合性能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基础设计材料科学单元活动分为以下两点 : 在内容构造的编排上,以综合主题课题的形式把能力培养、常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是简单直接的给出答案,而是提供给学生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与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想象与思考。而河北版课本中则是提出以“运动与变化”、“性质与功能”、“作用与平衡 ”、“结构与系统 ”四套概念来整合新课标中所划定的五大内容标准,每一个年级首要围绕一个统一的观点构造单元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重视渗透科学与技能教育,突出科学、技能、社会、环境之间紧密联系。
三、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科学潜能的需要在自我实践中可以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探索科学实践,使学生树立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能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磁铁吸引,才能测试准确。让学生了解如何熟悉实验设备,如何操作使用实验设备,如何有效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应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实验步骤使用的实验道具和实验操作的动作。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实验时,多少会与教师的演示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用磁铁进行吸引物体时,需测试三次才能确保实验 的准确性。但是学生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忽视掉这些细节,想着就测试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 以最后有可能会致使学生进行的实验结果会与教师的结果有误差。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强 调学生们的犯错点,改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了解自己实验中的错误,形成自己的认识,再进行实验,加深对实验的印象,从而学会用磁铁吸引物体的正确方法。全部的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进行调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改正,最后学习到准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点把握到位。因此,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践探究才是科学的学习的基础,而且也只有学 生本身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领会到出错的地方,并且能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及时地改正,达到准确 的学习效果。
四、让学生在科学的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意识,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将学生的心理特征融入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材料科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满足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科版磁铁能吸引什么这个课题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进行实验。譬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活动,分别让他们负责进行物品的分类与整理,观察好哪些是属于能被磁铁吸引的,哪些是不能被磁铁进行吸引的。最后,老师要求学生用磁铁做实验,记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能够让学生去寻找课堂外出现的物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磁铁吸引测试。这把钥匙也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对学科的热爱。教师还可以使用学生常见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如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科书中发现小动物。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动物,比如蚂蚁、蚯蚓、蜗牛等动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蚂蚁如何运输食物,蚯蚓如何在土壤中挖洞,以及老蜗牛如何爬行。这些问题每天都会让学生们感到好奇,所以对他们来说,观察和交谈是双倍的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有效探索的能力,也反映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学生对实验观察的享受,增加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结语:
总的来说,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主要阶段,因此学习科学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参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一些科学知识。虽然三套小学科学的课本不同地体现了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的讲授理念、讲授目标、讲授内容等,基于物质科学的内容 ,三套小学科学的课本在内容论述与编排中出现了共性与差别——都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科学的知识的学习;要重视科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 强调学科之间的接洽与综合,重视科学的历史的渗入,增进对科学的本质的了解。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课堂探究的主体,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习。学得快,学得好。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闰蒙,朱小丽,孙影.美国 STC 教材与我国小学科学的教材的比较Ⅲ.比较教育研究,2009,(2) :68
[2]黄海旺 ,王海英.小学科学的教材 -b 教 学现状及对策 U1. 课程·教材·教 法,2007,(6) :71
[3]郁波.科学的 (3—6 年级 1—8 册 ) .北京:教育科学的出版社 ,2002
[4]教育部.《科 学》课 程标准 (3—6) 年级 【s】.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玉英.科学的史知识引入小学科学的教材的现状及 反思 U1现代教 育科 学,200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