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航空维修安全的影响
李鹏 纪繁祥
海装沈阳局驻哈尔滨地区第一军事代表室 驻哈尔滨地区某代表室
在航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的当下,市面上可用于载人、载物飞行的航空装置种类不断增多、使用频率也有显著增加。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技术人员会着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尝试融入专业的风险管理观念、技术方法,针对航空维修安全问题展开细致的管理,目标是保障航空设备的运行安全与稳定。
1.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及基本准则
1.1 工作思路
与常规航空维修工作相比,渗透风险管理工作观念,应侧重于对还未发生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目的是寻找降低安全风险发生几率的方法。这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充分结合航空装置的材质、组成结构、使用方法和运行时的外部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排查可能出现安全风险的原因,对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给出战略性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对策。
1.2 工作准则
风险管理任务的基本准则是:要求员工将管理重心前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安全管理观念,严格管控工作中的不安全、不确定因素。如果安全问题已经发生,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应以躲避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为核心目标,合理布置风险防控方案。如果决定将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融入到新时期的航空维修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遵循结合实际的原则,规范日常工作流程,针对航空维修各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防控计划,最终真正规避安全风险,助力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风险管理对航空维修安全产生的积极影响
2.1 可用于完善组织结构体系
航空维修工作流程比较复杂,为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工作目标,需要各部门员工之间的通力合作。如果内部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就会造成管理乱象的问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现阶段的航空维修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都会专门学习风险管理知识,针对性开展组织管理工作。关键要判断出适合每位员工的工作岗位,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应专门设置航空维修部门,布置定期检修、保养设备的任务。还应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让各部门之间可以及时、平等的互通工作信息,避免产生信息差而影响航空维修安全。
2.2 可用于监管维修过程
航空安全隐患通常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征。在全面落实基础的检修工作时,应从细节处出发,规范工作流程,关键要保证工作能充分落到实处。目前,管理人员会选择运用风险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编制维修计划。基本思路是在航空装置使用前进行试运行检测、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动态化的故障识别和应急处理、在使用后进行全面的检修。具体落实维修工作时,应注意结合国家相关管理条例,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旨在约束员工的日常维修行为,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降低维修质量、增加维修成本、诱发安全风险。与传统管理制度相比,融入风险管理思路,可以依托科学的制度来划分员工的工作职责,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工作过程的规范性、有序性。在此基础上,顺利凭借专业知识、技术来识别并控制航空维修安全风险,有效解决管理工作难题,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3 可用于组建专业团队
实际上,人为因素是造成航空维修安全风险的一大关键性因素。基于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要达成防控安全风险的目标,就必须要进行人才培训与管理。首先,要针对航空设备的操作要求、维修要求,对人才工作能力展开细致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组织人才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其次,应宣传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真实的案例,为员工群体培养安全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最后,应面向社会招聘高质量的人才,组建符合新时代航空维修安全管理需求的专业团队,以此来加强日常各项工作的决策力、执行力。
2.4 可用于管理维修资源
维修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如何合理应用的问题,也是决定航空维修质量与安全的根本因素。因此,在落实风险管理任务时,工作人员会着重进行维修资源的分类存储和取用管理。一方面,应确定资源的采购成本和材质特点,提前结合维修工作需求选购对应的资源。另一方面,集中存储资源时,应记录好资源的入库时间,并对仓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来避免资源使用质量下降的风险。而实际使用资源时,也要记录好资源的使用频率,监管维修操作行为,目标是在顺利完成维修任务的同时,延长维修资源的使用寿命,科学控制维修成本。
3.加强航空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智能化识别和评估风险
我国已经进入科技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尝试引进计算机技术和配套的设备,通过自动化收集航空设备运行数据,识别数据中的异常状态,自动判断风险类型和等级,依托智能警报装置提醒工作人员排除风险。同时,自动化风险评估工作还能用于计算最佳的维修频率,并推荐合适的维修方法。目前,技术人员正在积极构建网络工作平台。希望通过创建维修工程系统以及完善相应的维修资源库,可以在日常进行航空维修时,借助相应的平台查找工作资料,并通过线上申请维修许可,实时记录维修过程的数据信息,用于后期总结航空维修经验,找到技术创新研究方向。
3.2 合理优化风险防控方案
安全风险种类、等级不同,需要使用的防控方法有一定的差异。据了解,很多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公开、透明化的展开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目的是直观展示航空维修过程不同安全风险的处置思路,从中判断出现有工作的优缺点,思考创新对策。为了有效发挥风险管理工作的价值作用,应鼓励人才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可以创建与社会上相关人才的网络沟通渠道,方便针对航空维修安全难题展开讨论,从中筛选出合适的风险防控方法。此外,技术人员还要定期总结工作经验,主动研究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水平的对策。
3.3 科学设置免责报告机制
风险管理工作应具有预防性、主动性的特征。不能等到发现安全隐患后再采取维修对策,而是要引导员工将工作重心前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在遇到风险问题时上报具体情况。最终通过收集这些信息,获取航空维修环节中比较容易遇到的安全问题类型,从中确定后续日常风险防控工作的方向。实际工作时,应注意建立免责报告机制,酌情免去上报问题的员工责任,以避免员工为了逃避惩罚而出现瞒报、漏报的现象。
结语:落实航空维修工作时,掌握风险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维修安全风险,提高工作质效,延长航空设备的使用寿命,并能合理控制维修成本。不过,传统的风险管控流程复杂,任务量大,还需要技术人员树立安全防控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尝试引进智能技术、设备,优化风险管理思路,以此来对航空维修过程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管理,进而顺利实现工作目标,助力航空事业安全、稳定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芳,张亚博.BTM-BERT 模型在民航机务维修安全隐患自动分类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11):4366-4373.
[2]裴昌龙.基于 DOW 法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服务安全评估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4,(14):42-45.
[3] 陆杨. 民航 维修质 量与 安全 管理措 施分 析[J]. 中国 设备工程,2022,(2):51-52.
作者简介:
李鹏(1985.09),男,山东梁山人,汉族,本科,工程师纪繁祥(1984),男,汉族,吉林安图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动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