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高架桥下闲置空间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孙璐 王自巧 潘玺燕 谢梓月 李柯萱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202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NFUSPITP0156)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架桥下空间利用低效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融合场景营造、模块化设计与智慧城市理念,形成"空间叙事-技术适配-智慧运维"三位一体活化策略。通过北京、长沙及东京中目黑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桥下空间复合利用的三大路径:功能模块重组、生态景观修复、地域文化注入。实践表明,模块化设计可突破空间限制实现多元功能复合;场景化叙事能强化场所精神与文化认同;智慧系统则通过能耗与人流调控保障长效运营。该模式为高密度城市更新提供兼具社会效益与生态价值的设计范式,响应国家存量更新政策,助力15分钟生活圈构建。

关键词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闲置空间活化;场景理论;模块化设计;智慧城市;空间叙事;可持续更新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化和土地不足使城市剩余空间优化变得重要。我国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超过5000万平方米,其中65%存在环境或功能问题。比如,石家庄市高架桥下42%的空间闲置,导致环境变差和城市结构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提升现有空间质量。本研究探索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方法,通过更新设计和功能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显示政策推动和实践案例较多。比如,北京实施“桥下空间功能置换导则”后,天宁寺桥区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浙江的“三色管理”制度成功将桥下空间改为公共服务设施。国外案例中,东京中目黑高架下的项目结合技术与文化再生。现有研究在空间改造技术上有进展,但对文化设计和智慧管理的研究仍需加强,需要跨学科方法完善理论。

2.高架桥下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功能单一与空间浪费的量化诊断

2.1.1 空间利用低效:闲置与功能不匹配

数据显示,国内高架桥下空间平均闲置率为42%,已利用空间中超过60%仅有一种功能。例如,北京北五环桥下1.2万㎡空间用作单层停车场(车位密度0.8辆/100㎡),但周边社区缺少3000个车位,说明功能设计不合理。这种利用方式不符合《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的立体化要求。

2.1.2 规划混乱与视觉问题

上海内环高架桥下76%的市政用房使用灰色涂料(色彩明度≤30%),导致空间封闭化指数达0.78,远高于《城市色彩规划技术规程》要求的明度≥50%。相比之下,成都三环路使用模块化彩绘围挡(封闭化指数0.32),证明科学规划能改善空间融合效果。

2.2 环境与安全隐患的量化分析

2.2.1 光线不足:遮蔽与照明问题

高架桥遮挡导致桥下光照不足。例如,北京北三环某桥下日间照度仅15-20 lux,夜间低于5 lux,事故率比开放空间高22%。深圳广深沿江高速桥下绿道使用“反光膜+LED景观灯”技术,将照度提升至35 lux,行人满意度提高40%。该技术已被纳入深圳地方标准。

2.2.2 噪声污染:数据与解决方法

高架桥下噪声通常达70-80 dB(A),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上海中环桥下安装双层穿孔铝板隔音屏障和5米宽绿化带后,噪声降至62 dB(A),居民投诉减少58%。这一方案获得2022年上海市生态治理创新奖。

3.活化设计理论框架

3.1场景理论的应用

场景理论强调通过文化符号与空间叙事增强场所认同感。

例如成都三环成温立交桥的改造中,设计师提取川剧脸谱元素,将桥柱涂装为蓝、红、金三色脸谱图案,并结合地面投影技术动态演绎《白蛇传》经典片段。这一设计不仅消解了桥下空间的压抑感,更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植入,使通勤者与居民在行走中感知川剧艺术魅力,形成“文化打卡点”。据统计,改造后日均人流量提升40%,周边商铺租金上涨15%,证明文化场景对空间价值的激活作用。

3.2 智慧化系统的效能验证:技术集成与政策合规

智慧化改造需满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GB/T 38356-2019)中“公共空间管理效率提升≥30%”的指标。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4. 活化设计策略的标准化实施路径

4.1 功能复合化设计的量化配置(表1)

4.2 环境品质提升的技术参数:照明优化国家标准:桥下空间照度≥30 lux(GB/T 21455-2021);深圳沿江高速案例:采用LED+反光膜组合技术,照度从15 lux提升至35 lux,能耗降低40%;经济性:单位面积改造成本120元/㎡,回收周期≤3年。

4.3 文化赋能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机制

4.3.1 文化IP转化模型

成都成温立交桥:提取川剧脸谱色谱(CMYK: 100/90/0/0),文化元素转化效率达1:5.3(即1万元文化投资带动5.3万元商业增值);政策响应:符合《成都市桥下空间文化场景建设指南(2023)》中“文化投资占比≥10%”要求。

5. 实践案例分析:数据驱动与政策响应

5.1 安全性设计的标准化实践

5.1.1北京天宁寺桥下空间

技术措施:依据《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安全设计规范》(GB/T 50982-2021),设置反光地标(反射系数≥500 cd/lx·m²)、护栏间距≤1.2 m、照度≥30 lux。成效:行人过街效率提升30%,事故率下降45%,获北京市“2023年交通治理创新案例”。政策关联:响应《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中“桥下空间步行优先”原则。

5.1.2日本横滨Tiny House Hotel

技术参数:轻质钢架荷载≤2.5 kN/㎡,防火材料耐火极限≥1 h,隔音屏障降噪量20 dB(A)。数据验证:室内噪声级≤40 dB(A),PM2.5浓度≤15 μg/m³(优于WHO标准)。

参考文献

[1.]蔡安宁,张伟.城镇破碎空间治理研究——以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例[J].中外建筑,2025,(01):66-72.

[2.]冯悦,王堞凡.智慧城市理念下高架桥下空间活力营造与科学治理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25,48(02):180-183.

[3.]卢生安,林海锋.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高架桥降噪效果实测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5,28(01):79-85+91.

[4.]王子月,张涛.高架桥面绿化设计中植物生长环境优化技术探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5,28(01):193-195.

[5.]黄芷薇.成都市二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空间利用分析及改造策略[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