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变式”策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奂瑞炳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镇石家台小学 7484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计算教学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频繁出错,且对同一类型的错题反复犯错。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打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错题变式”策略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错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错题进行多样化的变式处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入理解知识本质,从而有效避免再次犯错。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错题的敏感度,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错题变式”策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错题变式”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加工。当遇到与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他们调整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错题变式”策略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呈现变式错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错误原因,进而修正自己的认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建构。
(二)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调节。在数学学习中,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错题变式”策略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再次犯错。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且这些智能的发展水平和表现方式存在差异。“错题变式”策略提供了多样化的变式形式,如数字变式、符号变式、题型变式等,能够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发挥,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错题变式”策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一)数字变式
数字变式是指在不改变题目结构和运算方法的前提下,对原题中的数字进行适当的改动。这种变式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熟悉题目类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数字组合,加深对运算方法和规律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道错题: 24×5=100′ ”,然后进行数字变式,如“ 25×4= ?”“ 36×5= ?”等,让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变式题目,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从而避免类似的计算错误。
(二)符号变式
符号变式是指改变原题中的运算符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对运算符号的敏感度。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出错题: ⋯5+3= 2”,然后进行符号变式,如“ 5-3= ?”“ 3+5=? ”“ 8-5=? ”等,让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变式题目,理解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三)姊妹变式
姊妹变式是指通过改变题目中的个别条件或数量关系,使题目的解决思路发生变化,但题目类型仍然相似。这种变式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道错题:“一本书有 120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1/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进行姊妹变式,如“一本书有 120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4,第二天看了剩下的 1/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让学生通过对比这两道题目,分析数量关系的变化,掌握解决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四)换位变式
换位变式是指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换位,或者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换位。这种变式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方程时,教师可以给出错题:“ X+′5=12 ,解得
”,然后进行换位变式,如“已知 x=7 ,求 x+5 的值”,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变式题目,理解方程的解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五)题型变式
题型变式是指将一种题型转换为另一种题型,如将选择题转换为填空题、将应用题转换为计算题等。这种变式方式能够让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要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道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三位小数?(A.0.2 ;(B.0.23 ;(C.0.234)”,然后进行题型变式,如“写出一个三位小数:______”,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变式题目,加深对小数概念的理解。
三、“错题变式”策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及效果分析
(一)实践案例
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小数点对齐方面经常出现错误,如将“53.4 + 4.12”计算成“53.4 +4.12=57.52' ”(错误地将末位对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采用了“错题变式”
策略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错题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教师给出了以下几道变式题目:
1. 数字变式:“ ⋅32.5+6.73=? ”“ 45.6+2.34=? ”
2. 符号变式:“53.4 - 4.12 = ?”“ 32.5-6.73=? ”
3. 姊妹变式:“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个书包32.5 元,一支钢笔6.73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小明给了售货员50 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通过对这些变式题目的计算和讨论,逐渐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了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二)效果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采用“错题变式”策略前后的学生计算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该策略后,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有了显著提高。在“小数加减法”的单元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出了12 分,且计算错误的类型明显减少,尤其是小数点对齐方面的错误几乎消失。同时,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有了明显提升,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
结语
“错题变式”策略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它能够针对学生的常见错题类型,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错误原因,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该策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策略。然而,“错题变式”策略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变式方式和变式题目,确保变式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式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雷晓斌 . 小学数学错题归因与变式练习设计 [J]. 新课程·上旬 ,2021(38):160.
[2] 严丽娟 . 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归因与变式练习设计 [J]. 学周刊 ,2017,19(19):80-81.
姓名:奂瑞炳(1996.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甘肃省舟曲县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职称: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