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荆菲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摘要:建构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与深度学习的结合对幼儿认知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以中班课程故事"当西游记遇上建构"为典型案例,探讨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经典文学元素融入积木搭建活动,能够显著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材料调整和情境创设等支持策略,有效促进了幼儿在问题解决、合作交流和符号表征等方面的发展。案例分析表明,基于文学作品的建构游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空间思维和叙事表达能力。研究建议教师在组织建构游戏时注重观察幼儿行为,适时提供支架式指导,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该研究为幼儿园教师开展建构游戏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构游戏;深度学习;教师支持;幼儿教育;西游记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建构游戏因其开放性和创造性特点,被公认为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实现幼儿深度学习成为研究热点。深度学习强调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与建构游戏"做中学"的特性高度契合。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指导策略单一、游戏与课程融合不足等问题,导致建构活动往往停留在浅层操作层面。

以积木为代表的建构材料虽被广泛使用,但多数活动仅关注造型结果而忽视思维过程。尤其在中班阶段,幼儿正处于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教师通过适宜支持将游戏体验转化为深度学习机会。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因其丰富的角色和场景元素,为建构游戏提供了天然的情境载体。当幼儿尝试用积木表现"火焰山"或"水帘洞"时,不仅锻炼空间建构能力,更在叙事表达中深化对文学内涵的理解。

本研究选取"当西游记遇上建构"这一典型课程案例,旨在探讨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教师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和材料调整激发幼儿的深度探究兴趣;第二,文学元素与建构游戏的结合对幼儿符号思维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第三,怎样的支持策略能有效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系统观察教师指导行为与幼儿互动表现,研究试图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使建构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二、建构游戏与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积木、纸箱等材料进行搭建的活动,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建构游戏就像一把钥匙,能同时开启多个发展领域的大门。

建构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当孩子们用积木搭建"城堡"或"桥梁"时,他们其实在学习空间关系、形状组合等数学概念。比如把长方形积木竖起来变成"柱子",就是在理解立体结构的转变。这种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比单纯听讲更容易让幼儿掌握抽象概念。

这类游戏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没有固定答案的搭建过程,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有的孩子会用圆形积木当"车轮",有的则把它当作"孙悟空的金箍棒",这种自由的表达能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观察到,经常参与建构游戏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提出更多独特想法。

在社交能力方面,建构游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几个孩子合作搭建"西游记场景"时,他们需要商量角色分配、材料使用,这自然就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有研究显示,通过共同完成建构任务,幼儿学会倾听同伴意见,也更容易建立友谊。

建构游戏还能帮助幼儿发展精细动作技能。搬运积木、小心摆放的过程,都需要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练习,为日后写字、画画等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构游戏具有独特的"语言发展"功能。当幼儿向同伴解释自己的作品时,或在教师引导下描述搭建过程时,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比如在搭建"水帘洞"时,孩子们会自然使用"瀑布"、"山洞"等新学到的词语。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建构游戏与故事内容结合,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西游记"主题中,孩子们不仅搭建场景,还会模仿人物对话,这种综合性的游戏体验,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全面。

2.2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

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与简单记忆或模仿不同,它强调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事物本质,并能将所学迁移到新情境中。在幼儿教育中,深度学习表现为孩子能提出问题、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在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特征尤为明显。当幼儿搭建"西游记"场景时,他们不仅需要思考如何用积木表现"火焰山"的形态,还要理解这个场景在故事中的意义。这种将具体操作与抽象思考结合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典型表现。教师观察到,当孩子们讨论"怎样让山看起来在燃烧"时,他们会尝试用红色积木组合,甚至加入纸条模拟火焰,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远比单纯模仿教师的示范更有教育价值。

深度学习在幼儿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性探究,比如孩子们会反复调整"水帘洞"的结构,直到水流效果满意为止;其次是知识迁移,当幼儿把搭建桥梁的经验运用到制作"通天河"时,就显示出这种能力;最后是合作反思,小组搭建后的分享环节中,孩子们互相评价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互动能深化学习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巧妙引导。比如在"搭建筋斗云"活动中,教师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过提问"云彩有什么特点""怎样让积木看起来轻飘飘的",促使孩子们观察思考。这种支持方式既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又能推动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将文学故事融入建构游戏,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载体。幼儿在再现"三打白骨精"场景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结构,还要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这种多维度思考,使游戏超越简单搭建,成为促进认知、语言、社会性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中班课程故事“当西游记遇上建构”的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

"当西游记遇上建构"课程的设计以中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将经典文学作品与积木建构游戏有机结合。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游戏开展和总结延伸,每个阶段都注重教师的观察与适时指导。

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通过集体阅读和讨论了解幼儿对《西游记》的已有经验。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本领"等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教师发现孩子们对孙悟空的金箍棒、筋斗云等道具特别感兴趣,这为后续建构主题的确立提供了依据。根据幼儿反馈,教师准备了多种建构材料,包括基础积木、彩色纸板、布料等,以满足不同搭建需求。

游戏开展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每组4-5名幼儿共同完成一个《西游记》场景的搭建。教师设置了"水帘洞""火焰山"等四个主题区域,幼儿可自主选择参与。在搭建过程中,教师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思考,如"怎样让山洞看起来更神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火焰"。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解决方案。教师观察到,孩子们会自发调整材料组合方式,如将蓝色纱巾覆盖在积木上模拟瀑布效果,展现出创造性思维。

总结延伸阶段注重经验分享和知识巩固。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作品,其他幼儿可以提问或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引导幼儿将搭建经验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例如询问"为什么水帘洞需要坚固的围墙",帮助幼儿理解场景与人物活动的关系。最后,教师将幼儿作品拍照制成故事书,既保留了学习成果,也为后续活动提供参考。

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给予充足探索时间,每个主题区域安排30-40分钟活动时间;二是灵活调整材料,根据幼儿需求及时补充特殊形状积木或装饰物;三是记录关键互动时刻,如幼儿间的创意交流或问题解决过程,这些观察记录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建构游戏从单纯的搭建活动转变为融合文学理解、空间思维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学习体验。

3.2 教师支持策略的具体应用与效果分析

在"当西游记遇上建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三种主要支持策略,每种策略都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这些策略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问题引导是最常用的策略。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搭",而是通过提问启发思考。比如在搭建"火焰山"时,教师问:"火焰是什么颜色的?""怎样让山看起来在燃烧?"这些问题让幼儿主动观察和尝试。有个孩子想到用红色纱巾盖在积木上,还不停地抖动纱巾,说这样就像"真的着火了一样"。这种由问题引发的创造性表现,显示出幼儿正在深入理解故事场景。

材料调整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发现孩子们想表现"水帘洞"的瀑布时,最初只用蓝色积木竖着排列,效果不理想。于是教师提供了透明塑料片和蓝色玻璃纸,幼儿很快发现把这些材料斜着摆放,再配上白色纸条,就能产生"水流下来"的视觉效果。这种及时的材料补充,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创意,也让他们学会根据目标选择合适材料。

情境创设策略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不仅提供积木,还准备了孙悟空面具、金箍棒道具等。当孩子们戴着面具搭建时,会自然地模仿角色语言和动作。有个小组在搭"东海龙宫"时,一边搭一边演:"龙王,你的水晶宫缺根柱子!"这种角色扮演让建构活动变成生动的故事再现,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从效果来看,这些支持策略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多种能力。在问题解决方面,孩子们学会尝试不同方法,比如用弯形积木当"彩虹桥",解决"通天河太宽"的难题。合作交流也有进步,小组内会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搭建筑,有的负责装饰。最明显的是符号表征能力的发展,幼儿能用积木组合表现抽象概念,如用叠高的积木表示"五指山很高很高"。

教师的支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时机。当幼儿自己讨论得很热烈时,教师就安静观察;当小组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教师才适时介入。这种"需要时才帮助"的方式,既保护了幼儿的主动性,又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活动后的作品展示也证明,教师的支持策略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使建构游戏成为融合认知、语言、社交发展的综合学习体验。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当西游记遇上建构"课程案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将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建构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在搭建故事场景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空间建构能力,还加深了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采用的问题引导、材料调整和情境创设等支持策略,对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策略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符号表征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 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电子通信与计算机科学,2024

[2] 芳曹,招娣陈.浅谈深度学习视域下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4

[3] 郑晓蕙何晶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生物学概念建构——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为例.2020,45:12

[4] 朱文娟,薛丽霞.聚焦主题建构 助推深度学习——以“复兴号,我们来了”主题建构为例.2020,22-27

[5] 苏金波,SU JinBo,刘敏等.基于深度学习构建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 M S 6.4地震序列高分辨率地震目录.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