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茫父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当代价值

作者

谢凯凯 高晓天 吴鉴恩 田花桥 朱永富

贵州大学文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茫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深入剖析茫父文化的传承现状、创新路径及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旨在为茫父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广泛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姚华;贵州地域文化;茫父文化;继承创新;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SRT602)。

作者简介:谢凯凯(2004-),男,河南南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通信作者:朱永富(1983-),男,山东日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学与文化批评

贵州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多元的民族风情,孕育出了多姿多彩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在众多名家中,姚华作为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脱颖而出,他是继郑珍、莫友芝后,在贵州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围绕姚华产生了一系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非遗文化等,统称茫父文化,茫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当下,深入挖掘茫父文化,对其进行传承创新,不仅能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更能为当代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认同等层面提供独特价值。

一、继承现状:从学术记忆到文化实践

茫父文化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由姚华(茫父)开创的融通性文化范式。茫父文化内涵丰富,以传统经学、文字学为根基,融汇西方法政科技新知,在书画领域独创“颖拓”技艺并推动戏曲现代化改良,以贵州山水为精神母体构建地域诗学。在教育方面,姚华在实践中贯通书院传统与现代美育,培养多元人才,同时通过金石书画研究守护文化本体,借助跨域艺术实践实现古今转化,既与精英学者共筑文化网络,又在梨园大众间树立权威,形成兼具学术深度、艺术创新与教育辐射的文化生态,形成了茫父文化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茫父文化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在传统裂变与西学冲击下的创造性应答与文化自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人们所关注。

对茫父文化的继承最初十分依赖学术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茫父文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零星考据到系统建构的深刻转变,目前学界对茫父文化的研究已形成多维度格局。在艺术理论方面,清华大学杜鹏飞教授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于2018年出版了《金石别卷》,它不仅是金石学研究的里程碑,更开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通过考证姚华先生的金石题跋与诗学创作之间的互文关系,深刻的展现出姚华"以艺载道"的学术传统。此外杜鹏飞教授还撰写了例如《姚茫父年表》等多篇论文,为后来学者的各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地域文化层面,贵州本土学者如戴明贤先生等人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茫父的生平考察以及其作品中的贵州地域文化元素分析,为茫父文化更好的继承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也为后续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考证提供了一定帮助。在教育思想领域,《茫父家书》的现代诠释成为热点,《茫父家书》作为茫父教育理念的重要显现,其整理出版引发了学界持续关注,现存家书手稿42封共计8万余字,系统呈现了姚华"通才教育"理念。其中如"全面发展"理念既继承了传统儒家"六艺"理念,又为现代教育理念发展提供了主要借鉴,引发了如王海静,梁理等学者的多维思考。此外如曾爱玲,杨静姝等学者也从不同的层面对茫父文化的各个部分做了较为详实的研究,这些研究共同构建了茫父文化的学术谱系,也成为茫父文化早期继承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茫父文化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贵阳市久安乡依托茫父故里资源,与2018年5月19日建立茫父书院,致力于传承国学,继承发掘茫父文化。书院依托故居地进行保护性开发,设置文献陈列、生平展示、学术交流等功能区域。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国学讲堂""书画雅集"等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地标。在与现任茫父书画院院长林诚先生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茫父文化的一些最新的继承发展状况,目前茫父书画院已发展成为集研究、教育、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同时围绕茫父文化展开了例如“茫父文化活动月”“茫父杯”书法展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使茫父文化跳脱出学术研究局限,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得以独立多元化发展。

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贵州省通过"茫父文化IP"建设,不断推动茫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茫父书画院围绕茫父文化中的一些因素也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实践,在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的同时,积极推动茫父颖拓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茫父颖拓技艺程已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确保传统工艺存续力。书画院开展的"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十余所中小学开设体验课程,通过手作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暑期举办的"颖拓技艺夏令营",则吸引更多社会群体参与非遗传承,让茫父文化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人心,为茫父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博物馆体系的协同推进也为茫父文化的传播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下,于贵阳和北京两地开展了多场"茫父不朽"艺术展,累积参与观展人数数万人,展览了多件姚华作品,推广茫父文化。这种沉浸式的展览体验体验使百年前的茫父文化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获得当代传播形式。同时地方文旅产业也在深度挖掘茫父文化资源,贵阳市花溪区依托十字街这一热门旅游观光地,将茫父文化等花溪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融入,打造文化街区,创新发展模式,在为花溪区经济赋能的同时,也为茫父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二、当代价值: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逐步形成了五育并举的重要理念,在此背景下,茫父文化中"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为当今我国教育事业展现了特殊的参考价值。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方面,首先茫父文化强调个人的注重全面发展,契合当代素质教育需求,助力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姚华强调实践体验,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做中学”等理念高度相似,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茫父教育观重视品德教育,这在当下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填补当代部分学生在品德和礼仪教育上的缺失;同时姚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契合现代教育理念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目标,这是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关键;《茫父家书》等著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姚华对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的注重,这也为当代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此外茫父文化提倡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助力学生发挥潜力,强调终身学习等理念也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顺应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需求。这些教育理念在茫父的各种理论著作及教学实践中都可以找到论证,为现代教育贡献了宝贵智慧,助力培育全面发展、品德优良、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当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之下,我们可以借助这一重要文献,并运用AI技术领悟茫父教育智慧,更好的匹配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作为黔籍文人的杰出代表,姚华的创作构成解码贵州文化基因的特殊密钥。其诗歌中高频出现的"芦笙""山坳人家"等意象,在《安平道中》等作品中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些文本不仅记录着19世纪末黔中地区"汉苗杂处"的生活图景,更通过"芦笙声透竹篱"的诗化表达,将日常民俗升华为文化记忆。同时茫父文化具有"活态基因库"功能,在2023年贵州省博物馆"茫父不朽"特展的展陈设计,通过系统梳理将书画、碑拓、笺纸等不同载体中蕴含的黔文化元素进行可视化呈现。茫父文化这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载体特征,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立体维度。另外贵州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在岁月流转中既有传承也有变化,姚华的一些艺术创作恰是这一演变过程的生动记录。例如他诗中对贵州多民族杂居生活场景的描写,像涉及芦笙这一少数民族重要乐器的诗句,展现了芦笙在不同场合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俗功能,让我们了解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民俗元素的发展脉络。还有对古镇村落、民族节庆、传统习俗等民俗文化元素的细腻刻画,无论是镇远古镇的古朴生活画面,还是苗族婚礼等传统习俗的展现,都为研究贵州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有助于还原贵州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

此外茫父文化蕴藉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特殊启示意义。茫父作品中彰显的"守正创新"理念——既坚守"六艺"传统又吸纳新学精髓,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精神范本。姚华在《茫父家书》中强调的"通才"教育观,与当下"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形成历史回响,彰显传统文化智慧的当代生命力。在地域文化认同构建中,茫父文化发挥着"精神地标"作用。通过持续性的展览、研学活动,已培育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黔籍文人"集体记忆。在文化创新层面,茫父文化提供了传统资源现代转化的成功范例。"茫父文化IP"的打造,实现了从文化记忆到文化资本的转化。在教育传承方面,茫父文化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实践与体验,重视品德教育,鼓励自主学习,注重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提倡个性化教育,并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教育理念不仅对子女教育具有极大参考价值,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智慧,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未来展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在全球化与数字文明深度交织的新时代语境下,茫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支撑,更需构建具有文化感知力的应用场景。

首先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可参照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经验,对姚华现存的327幅书画、42封家书手稿进行高精度扫描与三维建模,建立"茫父文化区块链基因库"。2024年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实践表明,数字资产在平台上线后,既可为文化机构创造可持续收益,又能通过用户二次创作激活文化创新。在此基础上,可联合网易等平台打造"元宇宙茫父艺术馆",复刻姚华北京莲花庵书房场景,用户佩戴VR设备即可体验"与茫父对弈作画"的沉浸交互。针对濒危的颖拓技艺,可借鉴苏绣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模式。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的3D生成算法,通过深度学习姚华现存的颖拓作品,建立包含相关数据库。

在文旅发展层面,茫父文化可以参考"数字敦煌×腾讯文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成功经验,可在花溪区打造"茫父文化数字孪生走廊"。运用华为河图技术,在十字街历史街区叠加AR导航层,游客扫描街道墙面即触发全息投影,复原姚华诗中"狂号雄风吹人行"的动态场景。

同时参照"三星堆×支付宝"的"数字神树"项目,可创建"茫父文化数字人"担任跨语种传播使者。运用腾讯AI Lab的多模态生成技术,基于姚华历史影像资料构建具有微表情的3D数字人,在海外社交媒体开通"Mr.Mangfu"账号,通过TikTok短视频演绎"诗书画印"创作过程。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可开发"文化解码器":意大利游客扫描米兰教堂壁画,系统自动匹配姚华画作中的相似构图,生成中意艺术对话的增强现实画面,这种动态文化转译机制已在敦煌与卢浮宫的数字化合作中初见成效。

另外,还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姚华书画作品中褪色、破损的部分进行智能修复。例如,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分析现存作品的笔触风格与色彩结构,自动补全残缺画面,重现原作神韵。同时,开发“AI艺术助手”工具,输入姚华的诗句或画作主题,系统即可生成符合其风格的新作,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活力。

这些实践路径的探索,可以帮助茫父文化从单向度的保护转向多维度的价值创造,从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转向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为茫父文化发展创造新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姚华.《五言飞鸟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姚华.《弗堂类稿》[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

[3]鲁迅、郑西谛.《北平笺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刘海粟.《姚茫父书画集·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杜鹏飞.姚茫父年表[J].中国书画,2015,(11):87-91.

[6]戴明贤.全才大师姚茫父[J].当代贵州,2006,(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