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古代“北民南迁”和气候变迁的因果关系

作者

袁冬梅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高级中学 315500

“北民南迁”是古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繁荣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和一定的熟练技术,为江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历史教科书中分析了“北民南迁”的种种原因,如北方政局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开明的经济政策;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等,但教科书中很少涉及“北民南迁”与北方气候有关的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北民南迁”与气候变迁的因果关系,这也不利于新课程目标的综合化和整合化,也不利于文综形势下的高考目标,更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将从“气候变迁”和“北民南迁”的因果关系作一阐述,以供同行商榷,恭请赐教!

我国气候学、物理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花费多年的心血,认真研究了我国最近 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他的研究表明,我国 5000 年历史中的前 2000 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冬季温度高3℃——5℃ ,与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后 3000 年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每个波动历时约 400——800 年。其中温暖期为:殷商秦汉、隋唐和元朝;寒冷期为周代初期、东汉、三国到六朝、南宋和明末清初。

比较中国历史发展和气候变迁就会发现一个“巧合”:和平时期都以温暖气候为主,而动乱岁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时代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对抗最激烈的时代,而且常常以汉族的失败而告终,也是“北民南迁”最重要的时期。

为什么呢?很可能,上百年及至几百年的温暖气候和相应的良好生存条件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而气候急剧转冷(气候常常是突变的),北方草场大面积沙化,对草原依赖性很强的游牧民族生存条件便迅速恶化。这些少数民族也许早就觊觎中原的青山绿水和发达的文化,如果恰逢中原大乱,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机,这时不南下,几时南下?于是,在最动乱又最寒冷的六朝时期,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骑着战马,挥动皮鞭,势如破竹地汹涌而来。中原的汉族因此就一次次被赶过淮河、赶过长江,以至更远的地方。

历史的记载证实了这种猜测。以下将从三大民族南下的古代史实来一一作以证明。三大民族是古老的匈奴族,蒙古族及满洲的祖先。

公元 200——300 年间,匈奴这个民族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这个时期大漠南北经历了 200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大旱灾席卷整个欧亚大草原。当时我国晋代所有灾害中旱灾占48% ,是中国历代旱灾比例最高的时期。此时期我国北部地区平均比现在低1.5℃ ,“八月大雪”、“八月大寒”的记载甚多。这个时期沙漠南进,一些城镇消失,丝绸之路南路湮灭。匈奴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一部分在早些时候归附汉朝,一部分西迁(欧洲和中亚的部分草原居民也因旱灾而南迁,留下大片真空地带)。另外一些匈奴残部和其他少数民族趁中原大乱,纷纷南下攻城略地。晋惠帝元康中(公元 295 年左右),匈奴残部度元攻上党和上郡,“自此以后,北狄渐盛,中原乱矣。”“五胡乱华”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可见,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三国至六朝朝代动乱的重要原因,也是匈奴等五胡南下、“北民南迁”的重要原因。

南宋时期及其前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也由于气候原因在不断的南迁,尤其是强悍的蒙古族。当时我国北方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低1.5℃ ,气候干冷,丝绸之路中路湮灭。在这个寒冷期内,内蒙古地区 300 年间发生了 13 次特大冻灾,旱灾也十分频繁。13 世纪“那里也常有寒冷刺骨的飓风,”形成“满天风沙”,冬季不下雪,夏季的雨“连尘土和草根都没有湿润”。在这种形式下,南迁的蒙古流民常达数万至数十万。蒙古族的这次迁移与 900年前匈奴的迁移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难理解,他们都是生活在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都遇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抗拒的寒冷和干旱。同时南迁的还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辽、金等。这是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大搏斗,最终蒙古民族以其强悍、勇猛夺得了胜利,而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因其统治集团的软弱、昏庸遭致失败。

明末清初地处东北的女真族(现满族的祖先)为什么能够南下建立清朝?这是历史学家争论了很久的问题,它是吴三桂“为红颜冲天一怒”引狼入室也好,是李自成的政权迅速腐化堕落也好,是连年内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国力衰微也好,是女真族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也好,这些都有道理。但气候变迁的原因是不能忽视的。实际上 16、17 世纪寒冷异常,东北的气候十分恶劣,女真族一直呈现出南迁的趋势,他们从黑龙江的北岸逐渐迁移到了辽东东北的明朝边界地区,由以狞猎为生的游牧民族逐渐演变成以农耕为主,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按照他们南迁的惯性,他们早该南下了,只是因为南边有一个强大的王国,无法再向南迁。但他们时刻觊觎着这片肥美的土地,中原的连年动乱和李自成政权的腐化堕落不过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没有吴三桂,他们也会南下的,历史的结局不会有多大变化,只不过有了吴三桂他们达到目的更容易些罢了。因此,满洲族能入主中原与北方恶劣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在游牧民族所居住的北方草原变得寒冷干旱时,我国黄河流域也面临着同样的恶劣气候,北方汉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因此遇到巨大破坏,北方地区由此失去了与南下的游牧民族抗衡的经济实力。因此“北民南迁”与气候的变化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总之,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部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的过程,也是一部“北民”不断“南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古代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民南迁”与“气候变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一对因果关系。尽管历史教科书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很少涉及,但“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创新者”,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只有对教科书的内容挖深、挖透,不断拓展历史知识面,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顺应现代中国教学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完成新课程下的各项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飞碟探索》杂志,1997 年 1 月总第 9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