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汤晓倩 林珊 王心洁 方彤
集美大学 厦门市 集美区 361000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410390010)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多元共治格局。微公益凭借低门槛、广覆盖、精准化特征,通过创新社会参与方式,正成为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创新力量。本文基于赋能理论视角,以微公益为载体,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创新,重点研究微公益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为优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本。
关键词:乡村振兴;微公益;协同机制
一、问题提出:微公益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关键命题。乡村发展长期面临资源供给不足、参与渠道狭窄等问题,而微公益以低门槛和广参与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资源依赖模式的局限。通过精准化的服务设计,微公益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乡村提供灵活的支持,即让更多人尤其是普通村民能够直接参与乡村事务。其针对性还能够弥补公益服务碎片化的不足,通过设计贴近乡村实际需求的小型项目,以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让村民成为公益的受益者,也可使其转化为公益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本文提出微公益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放大其作用即通过多方合作以形成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以最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微公益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并存的战略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益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公益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时代的新模式,凭借高效、透明、简便的特性,逐渐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赋能路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借助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公益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以2024年久久公益节为例,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筹款金额占筹款数量的58.7%,超过了教育助学、医疗救助、等领域。这反映了数字公益的强大动员能力,也体现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数字公益的还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项目,如阿里巴巴的“乡村振兴技术官”、腾讯的“为村”等,这些项目通过创新模式和技术手段,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精准支持。微公益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降低了公益参与的门槛,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支持。这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微公益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与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涉及众多领域,无法仅依赖于单一主体实现。因此,必须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通过多主体功能整合,实现乡村资源最优化配置[[]]。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以公益组织、互联网平台企业及政府为三大核心,构建协同机制,实现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格局。
1.政企联动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框架,以契约化合作机制为基础,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以便微公益项目高效展开,同时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动力。另一方面,面对微公益领域可能存在的资金滥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需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动态化、透明化的监管体系,同时需完善数字公益的法律框架,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与隐私保护标准,避免因技术滥用损害参与者权益。
2.平台赋能
公益组织是微公益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高效组织与汇聚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遏制违法行为、提高公益组织公信力为导向,增加公益项目的透明度为目标,创新运行模式。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当前社会逐步走向平台化和媒介化,互联网平台企业因其强大的社会渗透力和注意力积聚能力,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更是成为推动公益事业的关键力量[[]]。
目前互联网平台企业主要分为电商平台、内容平台及公益平台。首先,电商平台可利用“电商+科技”的方式打造产业通路,获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例如借助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业态,拓宽乡村产品的销售渠道,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其次,以短视频、社交媒体为主的内容平台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内容生产者通过拍摄图片来推荐,和潜在用户形成情感连接,从而保障了农业在低迷市场中的上行,同时提高了农业短视频生产商的收益[[]]。而公益平台可通过两方平台的加持中,将流量变现,吸引更多人关注微公益的发展,扩大微公益的社会影响,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为乡村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二)完善数字技术支撑平台
1.区块链技术
随着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公益平台在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过度中心化、透明度不足、隐私泄露以及信息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资金流向难以追踪及损害公众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安全等,严重削弱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度[[]]。而区块链技术可凭借其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伪造和公开透明等特性,为解决公益慈善领域的诸多问题。在 “ 区块链+公益 ”的新模式下,能够记录每一笔捐赠的流向,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从而增强公益项目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促进公益众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与公益的深度融合,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精准识别需求热点,避免传统公益中的常见问题。即通过互联网平台、物联网设备及社交媒体等多渠道采集公益相关数据,包括捐赠者行为模式、受助者需求分布、项目执行进度等,并建立标准化数据池,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其次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公益需求,精准分配公益力量。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追踪资金流向,确保透明化运作,并利用智能算法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策略。
(二)可持续发展与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微公益还可以通过整合高校、媒体及个人等多元社会力量,构建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高校作为智力支持核心,可设立数字化公益研究中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公益优化研究,推动前沿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同时,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发起大学生微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招募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形成“智力支持+人力输送”的双轮驱动模式。媒体作为传播窗口,需深度嵌入公益事业,发挥舆论监督与宣传引导双重作用。通过报道公益项目进展、挖掘公益人物事迹,提升公众公益意识与项目曝光率,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个人层面,创新公益参与模式,从传统的“筹款”转向“筹人”。通过精细化运营构建私域流量,定期推送项目进展与受益人故事,形成“内容-互动-转化”闭环。以增强用户粘性为核心,建立长期稳定的公益参与机制,实现公益项目总量的可持续增长。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最大的公益事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可以解决乡村发展的资源短缺问题,还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未来,微公益将进一步推动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久动力,也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实践路径与效能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 (01): 62-74.
[2] 武文婕.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企业公益传播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 2023.
[3] 邓琳.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抖音”平台为例[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 (03): 52-54.
[4] 金雯,孙梓琪.网络公益众筹平 台 信任危机及改进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