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造景艺术

作者

刘平

411330198602283422

摘要:植物造景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品质,还可改善生态、提供休闲空间。其遵循生态适应性、美学、文化性、功能性等原则,通过植物选择搭配与多样种植形式实现艺术效果。然而当前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通过优化植物选择、创新配置方式等策略,可推动植物造景艺术发展,助力打造更优质的园林绿化景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绿化设计;艺术手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品质的矛盾日益凸显,园林绿化设计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设计的核心内容,不仅是自然元素的艺术呈现,更是生态平衡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载体。

一、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重要性

1.1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品质

植物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独特的质感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无尽魅力。不同季节,植物呈现出各异的景观效果,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色彩斑斓,冬季枝干苍劲,使园林景观四季有景。通过巧妙搭配植物,如将高大挺拔的乔木与低矮错落的灌木、色彩鲜艳的花卉相结合,营造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极大提升园林的观赏价值和景观品质。

1.2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附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氧气,从而优化空气质量,为人类提供清新健康、有品质的呼吸环境。高大的乔木,因为乔木的叶子面积大,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绿色植物可调节湿度、调节气温、调节环境噪音。绿色的乔木冠枝遮阳,夏季的阳光射不到地面,减少地面热储存,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1.3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促进身心健康

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营造出人与自然相协调、可以轻松自在地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景观。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在植物之间的花丛和树下,感受自然的宁静,感受自然的美好,抚平工作与生活带给人的紧绷心理状态,达到放松的效果。

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适应性原则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即按照园林所在地点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营造园林。乡土树种是植物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相互适应后产生的植株,对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特征等具有天然适应能力,能够健壮生长、抗虫害能力强、养护成本低,适当地用乡土植物,可以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干旱的西北地区沙棘、梭梭树等乡土树种由于耐旱抗性强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力军,在江南水乡垂柳、乌桕等乡土树种能够很好地适应水湿环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风格。

2.2 美学原则

植物景观形成独特之美,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整体与局部原则即为总体上要有统一,局部有所变化。利用植物的大小、形状、质地变化,产生景观的统一感。植物的大小、形状、质地、颜色变化,形成变化与统一的效果,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来达到这一效果。利用植物的高度及形态通过两种或三种植物来达成不同的景致效果,比如使用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结合。对立与调和原则也可以运用植物在同一审美条件或不同审美条件下的某些方面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达到调和协调。使用色形一致的植物,同一种树种或者同一种类型的植物,遵循对称原则,比如使用树型对称的植物,这一类植物大多适用于规则式园林中。使用均衡原则,不规则的植物布局在自然式园林中的对称性,达到这种植物布局中的平衡对称。韵律与节律原则,如果植物整齐排列在景观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大小,达到一定的循环规律,在视线之中会产生音乐美的效应,由此可以提高游人对园林的观瞻性,增加趣味性,与欣赏音乐的美感相近。

2.3 文化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的内涵是要体现园林中植物的精髓和灵魂。所谓艺术性原则,就是指在植物造景中体现地方的文化特征,让园林景观成为特定的标志。因为在每个区域中,都会因为地形、气候、生物、人情等不同出现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在植物造景的时候,对景观植物的选择以及景观植物的传统配植模式进行选择的时候,都可以体现出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地方化特性。岭南园林选择一些榕树、棕榈树等南方的热带植物,并且融入岭南建筑来表现岭南的包容,江南园林选择荷花、菖蒲等植物,与小桥流水等相结合表现的是一种江南文化的柔美、婉约风格。有些景观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利用植物作为载体可以进行文化的传承。

2.4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指植物的造景是能满足一定需求的。不同类型场所功能需求不同,城市道路绿化要满足遮荫、隔音、抗尘、美化交通等功能,因此所选植物为具有大冠幅、抗污染的行道树,公园要满足休闲、娱乐、观景等需求,要划分不同主题功能区并合理种植不同植物。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居住舒适安全的需求,选择具有美观性并无毒无害的植物。植物的造景要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设置遮荫休息植物景观,儿童娱乐植物景观,划分私密或开放植物空间,用植物的气味、声音舒缓人的压力,全方位提高人对园林景观空间感受。

三、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

3.1 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植物材料的选用与植物的配置是植物造景最关键的部分,从植物材料选择上,追求丰富性,将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植物造景,从色彩上考虑,采用单色单色调,比如纯白色玉簪,给人以超然脱俗的感觉;如橘色的石榴花配上黄色的棣棠,渐变过渡平缓。色彩上的对比鲜明,如大红色的鸡冠花配上墨绿色的植物形成强烈对比。丰富多样色彩的搭配,在大面积的花坛中,采用一种颜色的花卉为主,少量地、点缀似的分布其他颜色的花卉,形成色彩明快的景观。注重季相色彩的搭配,春季的樱花,夏季的荷花、金秋的银杏、严冬的腊梅,一年四季景象万千、变化无穷。

3.2 植物的种植形式

种植形式的不同,呈现的景观效果也各有不同。孤植是将景观或观赏价值高的树木单独种植在较大的种植位置,如将形态高大的松树种植在开阔的草坪中,使其成为焦点。对植是将植物对称均衡种植在建筑物、道路出入口的两侧,使入口更具冲击力,衬托主体。列植是成行成排种植植物,往往应用在道路两侧,可使植物组成的景观端庄整齐,起遮荫的作用和引导交通。丛植是将多个植物成丛种植在一定的空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富有群体美感,可以是景观局部的主体,也可以作为配景。群植是多种数量的植物形成的植物群体,也是形成较大规模群体的,同时形成了植物的群体景观,多布局在大面积的场所,有大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营造出宽阔的自然气氛。

结语

植物造景艺术是园林绿化设计的灵魂所在,其融合生态、美学、文化与功能等多重维度,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遵循植物造景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多样化艺术手法,能够创造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园林景观。面对当前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需以创新思维推动实践,将生态理念、地域文化与现代需求深度融合。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提升,植物造景艺术必将在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中持续发展,为打造更宜居、更富魅力的园林空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莉莎.植物造景艺术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4,25(09):1613.

[2]陈旭.园林绿化设计中花卉植物造景艺术手法探讨[J].花卉,2018,(1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