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场所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

何流 范叶玲

云南大学 650091

一、引言

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建筑理论,指一个场所特有的氛围与特质。早在古罗马时期,希腊人就会根据场域特质挑选最合适建设神庙的地址,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空间独特性逐渐上升到城市乃至地区层面。[1]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将其定义为“场所的独特精神与认同感”。在当代空间设计中,场所精神不仅关乎物理空间,更涉及人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归属。本文从环境设计角度,探讨空间如何通过场所精神增强认同,提升用户体验。

二、场所精神的核心理念

场所精神强调空间的情感与象征意义,其核心包括:

2.1 空间认同感

建筑现象学是利用现象学的研究思路,探讨人、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场所精神是基于建筑现象学探讨人与场所如何发生亲密关系,呈现人对空间事物的感知和对地方记忆的存储,使人对场所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引起人们对场所价值、意义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2]。使用者在空间中产生的归属感是最高层次的感知,人们对于空间的最高认同也是源于情感联结。部分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重复叙述:有情感的叫“家”,没情感的叫“房子”,也许只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但将其代入“场所精神”、“空间认同”的课题,却也让我们清晰地认知到了人们对于空间在精神情感层面上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

2.2 文化表达:

文化表达是场所精神的核心维度之一,空间通过设计语言传递特定历史、地域或社会文化内涵,使使用者产生文化共鸣。全球化趋势下,不仅仅是建筑空间形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逐渐趋同,在此背景下,“文化”便成为了先天的可利用条件,文化消费也成为一种趋势,不同地区的建筑与室内风格受自然条件、民俗习惯影响,形成独特符号。例如,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木质格栅,或北欧设计的极简与自然材质,均能强化空间的地域认同。而地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文化表达 ,“文脉”又在此时登上设计舞台,当城市满是失去灵魂的摩天大楼与现代街区,“传统”又将作为最鲜活的特质被利用起来。“当代建筑师对自身的不同定位,直接决定了设计远离还是回归场所的本质。当然,绝大多数设计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文脉做出回应。但需要进一步追问 : 回应的对象是否成为场所形成的基础?”[3] 文化表达使空间超越物理功能,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价值观的媒介,最终塑造独特的场所精神。

2.3 感知体验:

感官体验是场所精神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强调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塑造空间的整体氛围,并触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感官体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空间功能、文化表达深度融合,共同形成独特的场所记忆。从视觉上来看,视觉是感知空间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色彩、形态、光影等元素传递场所精神。例如,宗教空间常采用高耸的穹顶与彩色玻璃窗,利用垂直构图与变幻的光影营造神圣感;而日式茶室则通过低矮的尺度、中性色调与自然光影,传递静谧与禅意。现代商业空间则可能运用动态灯光装置或艺术墙面,强化品牌的视觉识别度。从触觉上来说,材质的选择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的亲密感与舒适度。粗糙的砖墙、温润的木质、光滑的大理石或柔软的织物,均能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图书馆采用木质书架与布艺沙发,增强阅读时的温暖与安定感;而高科技展厅则可能选用金属、玻璃等冷材质,突出未来感与精密性。而优秀的场所精神设计往往整合多种感官体验。例如,一家东南亚风格餐厅可通过藤编家具、热带植物与暖色调、椰香与香料气息、传统甘美兰音乐,全方位还原地域风情,使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通过系统化的感官设计,室内空间得以超越单纯的实用功能,成为激发情感、留存记忆的“有生命的场所”。

三、场所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需要场所精神?

3.1 对抗现代社会的空间异化

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代社会,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 " 空间异化 " 问题,千城一面的建筑风貌导致空间辨识度丧失、标准化设计使空间失去个性与温度、功能主义导向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等等。场所精神正是对这种异化的有力回应。通过强调空间的独特性与认同感,它能够恢复人与环境的有机联系,重建空间的历史文化脉络,赋予冰冷的建筑以温度与记忆。如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通过保留石库门建筑特色并注入现代功能,成功创造了兼具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的城市空间。

3.2 满足人的深层心理需求

人们对于场所的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在前文的空间认同感已有说明,通过空间认同可以让人们获得安全感,建立个人或群体的身份认同,不仅限于居住空间,办公场所也同样需要这种认同感甚至是归属感,不仅有利于工作效率,更加有助于集体意识的产生。

在认知需求上,诺伯舒兹对场所精神,用经验、感知的方法描述性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场所精神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 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方向感便是指人行走于场所中不会迷失方向。可识别性强的空间有助于方位感知,特色鲜明的环境更易形成心理地图,对场所形成强烈的认知。

3.3 维系文化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场所精神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通过保存文化记忆、构建文化认同、抵御文化同质化,成为维系文化连续性的核心载体。其理论根基与实践案例均表明,场所精神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有效连接过去与现在,确保文化传承的连贯性。正如诺伯舒兹所言,场所精神是“存在的立足点”[4],它让文化在变迁

中保持根脉,在现代化中坚守本质。

3.4 提升空间经济价值的关键要素

具有鲜明场所精神的空间往往能增强使用者的黏性与忠诚度,形成独特的品牌识别度,创造更高的商业附加值。例如星巴克 " 第三空间 " 理念,通过舒适环境和咖啡香气培养顾客忠诚度,会员复购率达普通顾客3 倍。

3.5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场所精神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增强社区凝聚力,据数据显示,以空间作为社交催化剂,优秀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所设计可使居民互动频率提升 40% ;用适当的装置、小品培育公民意识,

更新社区,提升区域活力等等。这种 " 空间 - 社会 " 良性互动机制表明,场所精神营造不仅是设计策略,更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工具,能够以空间为媒介,系统性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构建方法

4.1 空间布局与尺度

场所精神的构建始于对空间物理属性的精准把控,通过布局与尺度的设计,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从而塑造独特的空间认同感。

人性化尺度:尺度是空间最基础的情感语言,不同的尺度能传递截然不同的场所精神。住宅客厅、咖啡馆等室内空间采用 2.4~3m 的层高,再搭配其紧凑的平面布局,营造了一种包裹感和安全感。 如 MUJI 酒店客房通过低矮家具和 2.6 米层高强化”蜗居”的治愈感。而纪念性尺度大不相同,高宽比到达 1:4以上,如教堂、美术馆等空间的中庭通过挑空和窄向延伸,可以塑造崇高或神圣感。

流线设计:流线是空间叙事的骨架,通过路径设计可赋予场所故事性与仪式感。博物馆按 " 序厅 - 高潮 - 尾声 " 的线性序列布置,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苏州博物馆宋画展廊的曲折路径。另一种是循环回路,强制动线延长停留时间,体量较小的公园可使用这种方式增长游览时间,而宜家这种商业场所则可以通过这种" 迷宫式" 布局使顾客接触率提升。

4.2 材质与色彩

材质与色彩是场所精神最直接的感知媒介,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刺激,能够瞬间唤起情感共鸣和文化联想。材料上,一些自然材料的运用可以为整个空间营造一种氛围,如木材传递温馨柔和之感,在叙事性的表达上年轮纹理又传递了时间厚度。色彩上,冷色调营造冷静氛围,适合办公空间等场所使用,暖色调增强温馨感,适合使用在家居空间。材质和色彩运用得当,非常有利于塑造一个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即构建空间的场所精神。

4.3 文化与符号植入

文化与符号植入是塑造空间场所精神的核心手段,其本质是通过物质载体传递非物质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以地域元素为例,从历史人文、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提炼具有地域性和识别性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或“事件”,比如传统民居的轮廓、月洞门的形式等。将提炼出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构、抽象,并转化为“可视”的形态,应用于空间界面、地面铺装、构筑物、小品等设计中,也就是将文化符号进行转译后应用于空间中,可以此在空间中向人们传达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4.4 互动与参与性

空间场所精神的互动参与性构建,强调通过公众参与、活动设计及技术赋能,实现人与环境的深度互动,从而塑造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场所。公众参与使场所从“物理空间”转化为“意义空间”,如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保留民俗活动、手工艺品等历史印记,通过公众参与延续文脉。在一些社区改造上可以鼓励居民参与设计决策,社区空间的装饰由居民参与设计,增强归属感。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可通过开放式广场、步行街等设计,模糊室内外边界,促进人流互动与活动发生,把场所搞活,场所精神有时便自然形成了。故互动参与性构建需以“人”为核心,融合公众智慧、技术手段与地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从空间设计到场所精神的有效转化。

五、结论

场所中“场所精神”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筑作为一种人为的空间环境,只有当抽象的物化空间转化为有情感的人化空间时,即将“场所精神”视觉化,建筑才能成为真正的建筑。[5] 场所精神是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通过空间布局、材质、光影及文化符号的综合运用,能够塑造独特的空间认同感。未来设计应更注重用户情感需求与文化表达,使场所精神成为连接人、空间与文化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周湘婷,李险峰. 公共艺术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景观设计,2021(6):4-9.

[2] 刘悦,姚璐,艾相仁,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 以柳州市曙光西路为例 [J] 城市建筑空间,2022,29(1):201-203.

[3] 章宇贵,冲突与共生 : 第二次国际式风潮中的场所复兴 [J]. 建筑与文化,2014(10):58-63.

[4] 诺伯舒兹 . 场所精神 : 迈向建筑现象学 [M] 施植明,译 .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7.

[5] 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 [J]. 山西建筑 2007(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