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行动方略

作者

邹洪伟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13000

一、当前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虽稳步推进,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师资结构方面,据《2023 年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校专业心理教师与学生平均配比仅为 1:4200,且 76% 的辅导员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在课程教学领域,超六成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仍采用 “填鸭式” 理论讲授,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 38% 。咨询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预约流程繁琐、咨询保密性不足等问题校院两级管理部门权责交叉,家庭参与度不足 52% ,严重制约心理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三全育人” 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机遇

(一)全员育人激活多元主体潜能

“三全育人” 理念打破传统心理育人的专业壁垒,构建起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创新,将心理学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行政后勤人员依托服务场景,建立 “生活 - 心理” 双关怀机制,如宿舍管理员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人际矛盾,形成 “人人都是育人者” 的生动局面。

(二)全过程育人实现精准化干预

基于学生成长周期的心理发展规律,构建阶梯式教育体系。入学阶段实施 “三维评估”(认知、情感、行为),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学业中期开展 “专业 - 心理” 融合教育。毕业季推出 “职场心理训练营”,涵盖简历制作心理策略、面试压力管理等内容。清华大学实践数据显示,全过程干预使毕业生就业焦虑指数下降 32% ,职业适应周期缩短 45% 。

(三)全方位育人整合多维资源网络

通过校 - 家 - 社协同联动,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校内建立 “心理咨询中心 - 院系辅导站 - 班级心理委员 - 宿舍心灵使者” 四级预警机制;家校合作开发 “家长心理课堂” 线上平台,实现 87% 以上学生家庭的覆盖;与精神卫生中心共建 “绿色通道”,确保心理危机干预无缝对接。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心理危机干预响应速度提升 72% ,转介治疗成功率提高 58% 。

三、“三全育人” 导向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打造专业化、多层次的育人队伍

提升专职心理教师核心竞争力:实施 “菁英培育计划”,提高招聘门槛,优先录用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心理学硕士、博士。要求教师每年完成 80学时专业培训,建立个案督导制度,鼓励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动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前沿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

构建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矩阵:创新 “三维培养体系”,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危机演练等方式,系统培养辅导员心理评估、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核心能力。建立 “辅导员 - 心理教师” 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心理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与评优体系,激发工作积极性。

推动任课教师实施课程育心:推行 “课程思政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与心理教师共同开发教学方案。例如,文学课程融入角色心理分析,体育课程开展团队心理建设。组织 “课程育心” 教学竞赛,建立优秀案例资源库,定期举办跨学科教学研讨会,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提升。

强化行政后勤人员服务育心意识:开展 “暖心服务” 专项培训,通过微笑服务、倾听技巧、沟通艺术等课程,提升行政后勤人员隐性育人能力。设立 “心理关怀示范岗”,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激励其在宿舍管理、食堂服务等场景中主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传递温暖与关怀。

(二)构建动态化、精准化的教育体系

入学适应阶段:筑牢心理根基:新生入学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UPI)等工具开展全面测评,建立个性化心理档案。组织 “校园心理文化周” 活动,通过心理拓展训练、朋辈分享会、心理咨询中心开放日等形式,帮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增强心理归属感。

在校学习阶段:促进心理成长:开发 “基础课程 + 特色模块 + 实践项目” 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侧重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的普及;特色模块根据专业需求定制,如师范专业开设 “教育心理实务”,经管专业设置 “职场人际心理”。定期举办 “心理大师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开展 “心理成长工作坊”,通过沙盘游戏、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

毕业就业阶段:护航职业发展:推出 “职业心理适应计划”,涵盖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探索、简历优化指导、模拟面试训练等内容。建立 “校友导师库”,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场心理调适经验。开展一对一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职场心理韧性。

(三)完善协同化、立体化的育人机制

强化校内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等 12 个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如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专业服务,学工处组织主题活动,教务处优化课程设置,形成 “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的协同机制。

深化家校合作:凝聚育人合力:搭建 “家校共育云平台”,实现心理档案共享、教育策略共商、成长过程共管。定期举办家长心理课堂,邀请专家讲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沟通技巧。开展 “亲子心理拓展营” 活动,增进亲子情感交流。建立家长志愿者团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心理育人活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拓展社会合作:延伸育人场域:与社区联合开展 “心理健康进万家”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普宣传、心理志愿服务。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督导合作,定期为学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企业共建 “职场心理实验室”,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心理训练。与医院精神科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危机学生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结语

“三全育人” 理念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创新范式与实践路径。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模式、完善育人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心理育人的实践困境。未来,高校需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心理育人工作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转变,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推进” 升级,为培养德才兼备、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坚实基础,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周雁妮,汪海彬。基于 “三全育人” 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 以黄山学院为例 [J]. 黄山学院学报,2024, 26 (06): 137 -140.

[2] 刘柏汐,赵楠,孟庆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及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J]. 心理月刊,2024, 19 (22): 80 - 82.

[3] 林雪 . “三全育人” 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与科学干预路径探析 [J]. 心理月刊,2023, 18 (21): 199-201+232 .

[4] 陈立青 . “三全育人” 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育人的协同策略[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 (01): 45 - 48.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Z]. 2018 - 07 - 12.

[6]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报告(2023)[R].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GS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