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扎染婚服的文化历史记忆

作者

王雨鑫 樊桂莲 李璐 俞彦辰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524082)

摘要:本文基于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及格式塔心理学分析方法,围绕扎染婚服展开研究。通过剖析扎染背后的文化历史记忆,阐释婚服成为其记忆载体的本质原因,解读扎染在婚服中体现文化历史记忆的方式,揭示扎染婚服文化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为传统扎染工艺与服饰文化的融合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扎染婚服;文化历史;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格式塔心理学

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扎染婚服作为传统工艺与婚俗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凭借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神韵,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云南大理,尤其是白族婚俗中,新娘需要亲自制作扎染嫁衣,纹样多含生殖崇拜符号,如蝴蝶纹、蜘蛛纹、鱼籽纹,象征多子多福。现存最早的白族扎染婚服实物可追溯到明代,但结合《南诏图传》等文献推测,其婚服传统或始于唐宋。当扎染邂逅婚服,二者碰撞出的不仅是视觉艺术的火花,更是文化历史记忆的鲜活呈现。

但目前学界对于扎染婚服文化历史记忆的研究,尚缺乏从多理论交叉融合的维度进行系统探讨。多数研究或侧重于扎染的技术层面,或聚焦于婚服的文化象征意义,但未能充分挖掘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历史记忆的深层内涵。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集体记忆分析扎染婚服文化历史记忆的形成,运用集体无意识解析扎染婚服中图案、色彩等元素蕴含的深层文化象征意义,联系格式塔心理学关注整体与部分关系,探索扎染与婚服相融合而呈现的文化历史记忆。

一、扎染背后的文化历史记忆

(一)集体记忆理论视角下扎染的历史演进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是特定群体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共享的过程与结果,确保记忆传递的基本前提是群体交往[1],即集体记忆是社会群体通过互动与传承形成的,其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扎染,古称“绞缬”,作为传统染色技艺,成于汉,《后汉书》记载的“缬帛”可能为早期扎染制品,至唐,技术趋于成熟且广泛应用,《唐六典》明确记载“绞缬”为宫廷染织品之一,民间亦流行“青碧缬衣裙”。“白族扎染之乡”周城村作为大理白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完整保留了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扎染文化的民俗风情与腌制年猪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扎染图案大多与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有关,承载着历史记忆。如“蝴蝶纹”与蝴蝶泉的传说有关,象征着爱情,“蜘蛛纹”与生殖崇拜有关,寓意多子多福。因此扎染工艺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集体记忆在社会群体中不断构建延续的过程,它见证了历史更迭、审美变化、文化革新。

(二)集体无意识中扎染文化符号的原型

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自然选择留下的一些先天经验,会使人在特定场合、情境下做出某些反应的倾向。站在艺术理论角度,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2]。扎染中的诸多元素蕴含着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原型。以蝴蝶花为例,它不仅是爱情与自由的浪漫化身,更因蝴蝶繁衍旺盛的特性,被赋予“多子多福”的美好祈愿。周城村旅游兴起后,扎染图案的本土寓意转为大众熟知的吉祥含义,如鱼寓“有余”、龙凤示“呈祥”、牡丹表“富贵”。这些文化视觉符号深植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通过扎染工艺在婚服上呈现,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婚姻的美好祝愿的文化记忆。

二、婚服作为扎染载体的原因

(一)婚服的文化仪式性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婚礼自古以来在喜结良缘的新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婚服作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其颜色、款式、图案等多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寓意。例如,大理白族的婚礼中,靛蓝扎染嫁衣上展现的晕染的冰裂纹、交叠的八角纹及若隐若现的蝴蝶纹,让在场的人们能联想到白族人一直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集体记忆同时出现时,白族群体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提升了凝聚力。因此,扎染婚服不仅是婚礼的核心要素,更是承载和传承扎染文化的关键媒介。

(二)婚服的情感纽带与集体无意识的唤醒

婚服往往凝聚着家庭的情感与祝福,或沿用家族传袭的嫁衣,或融入新人定制的元素,成为联结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家族的情感纽带。基于集体无意识理论,扎染婚服以靛蓝色、蜘蛛纹、蝴蝶纹等元素,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对民族认同的情感共鸣,激活了沉睡的民族文化记忆密码。例如,扎染婚服上的蜘蛛纹、莲花,让人们联想到长辈对晚辈“蜘蛛结网线不断,莲花开处子孙繁”的祝福,这种通过扎染纹样联想集体无意识中的情感记忆的方式,让婚恋与族群文化记忆联结起来。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印证:最本真的情感连接,源于个体与集体无意识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三、扎染元素在婚服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婚服的整体完形与文化呈现

马克斯·韦特海默等人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认为,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在可用的感觉信息中寻找一种“整体模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我们试图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时,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出生时就已内嵌于我们大脑中。扎染婚服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款式、面料、靛蓝色、装饰等基础元素是部分,各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不仅凸显了当下流行的审美风格,同时也展现了扎染的文化历史记忆。

(二)图案及色彩的文化叙事

扎染婚服的图案展示了大理白族传统的文化寓意和传说。如“蝴蝶纹”,在白族文化中,蝴蝶象征信仰与崇拜。这与蝴蝶泉的传说有关,有一对相爱的白族青年,阿花绣了一条“百蝶巾”送给阿龙作定情信物,而后来二人被权贵逼迫,最终带着百蝶巾投泉殉情,化作百蝶。他们化蝶的日子恰逢农历四月十五,后来演变成了“蝴蝶会”。因此,将蝴蝶纹呈现在婚服上,可以将其所代表的“纯洁爱情”符号传承下去。

扎染婚服的蓝白相间色调,创造了一种自然、清新、雅致的审美格调,靛蓝色象征着天空、大海,寓意着宁静、广阔,与白色结合,充分凸显了人们崇尚自然的心理以及清新淡雅的审美需求。这种独特的蓝白相间色彩体系,将人们传承的文化历史记忆通过视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三)工艺技法的文化传承

扎染工艺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染工艺流程大致包括三个程序:扎染前处理、捆扎染色处理、染后布样处理[3]。夹扎、结扎、缝扎法能扎出特定的纹样,捆扎法扎出的图案更具有随机性,能够创造出较为新颖的图案和效果。将扎染工艺运用到婚服中,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扎染婚服实现了既承载着先辈们对扎染工艺不断传承发展的殷切希望,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达到创新。

四、结论

从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和格式塔心理学等角度阐释扎染婚服,不难发现,它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历史记忆内涵。扎染背后的文化历史记忆在社会群体中不断建构与传承,婚服凭借其文化仪式性、情感纽带作用和整体完形特性,成为扎染文化历史记忆的优质载体。扎染通过图案纹样、色彩体系和工艺技法在婚服中体现文化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深入研究扎染婚服的文化历史记忆,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扎染婚服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宏.论荣格“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3]王辉.大理白族扎染特点与工艺研究[J].染整技术,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