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在国家文化交流中的价值阐释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杨扬 梁悦娜 鲍雨欣 王偲妮 白弥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410524003S)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且独特的内涵。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也面临着一些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困境:现代社会功能弱化与文化认知断层、传承机制与传播策略局限、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挑战和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可持续性较弱等问题。所以,我们应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让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国际化;现代化;困境;策略

现如今,在国家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双向互动的活跃态势。中国文化顺应时代趋势,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多方路径推动各国文明互鉴。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也加入了“国潮出海”的大队,向世界传递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但它在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却面临着现代社会功能弱化与文化认知断层、传承机制与传播策略局限、跨文化挑战加剧以及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可持续性较弱等问题。故本文旨在研究二十四节气如何在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使其传播更为广泛、深刻。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价值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建立过程是漫长的,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在《尚书·尧典》中记载着:“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对应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夏小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人对星辰变化规律的认知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同时,它也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的文字。汉朝时,出现《淮南子》一书,其中一卷《天文训》详细列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我国现代的二十四节气记录完全相同。直到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才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为立法,明确了它的天文地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

二十四节气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古人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他们对农耕、生活与文学之间的思考。其中有一些作品就展现出了文学与节气之间的关系。较早出现的如《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中:“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乐,心亦摇焉。”更是直接道出了文学与节气之间的关系。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文化属性之外,还暗含着古代文人对二十四节气深刻的文化认同。

二十四节气具有较强的交融性。在东亚地区,日本早在公元522年便引入节气历法,将其本土化为包含“启蛰”等11个杂节的体系,并融入俳句创作中;韩国则在立春保留“五辛菜”驱邪习俗,春分祭日与中国的节气仪式形成跨时空呼应;越南流传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在霜降节期间,越南侬族则会参与贸易活动,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具。

二十四节气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根植于黄河流域的农业劳动,通过圭表测日影、观测北斗指向等天文活动形成精确的历法系统,彰显了中华民族"法天则地"的实践理念。其次,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淮南子》所载"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表现出了人体气血运行与节气共振的养生智慧,以及诗词中"清明雨纷纷"的物候审美。最后,其文化认同具有超地域的整合力,既在汉族典籍中形成《咏廿四气诗》等专题创作,又通过"火把节""那达慕"等少数民族节庆实现跨民族交融,更衍生出"冬至馄饨""春分竖蛋"等民俗符号,成为维系多元一体的文化纽带。

(二)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1.二十四节气的健康价值

节气养生在现代都市逐渐流行,《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经医学验证,如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与日照时长的相关性研究,推动医疗机构推出“冬至护阳”健康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的“节气食疗APP”,结合用户体质与实时气候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下载量已突破500万次。同时,“清明踏青”“白露观星”等习俗转化为都市人的减压方式,上海辰山植物园推出的“二十四节气自然疗愈课程”,2024年参与人数同比增长120%。

2.二十四节气的经济价值

作为民族精神的纽带,二十四节气在跨地域传播中强化了文化认同,同时也从文化认同中衍生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马来西亚华人坚守冬至祭祖传统,形成“文化飞地”现象;北京冬奥会以“雨水始冰”开启倒计时,使节气美学获得全球传播。文创领域更是涌现出大量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创新表达:故宫博物院联名系列推出“惊蛰醒雷”香氛、“小满未满”茶具,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亿元;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等节气主题节目,全网播放量超50亿次。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文艺复兴”。

3.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

在中小学,学校将节气纳入劳动教育体系,上海推行“校园节气农场”,学生通过种植实践理解《月令》物候规律。在高等教育层面,中央民族大学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交叉学科,2024年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展“中欧历法比较研究”。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全球影像计划”汇集30国艺术家的创作,202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展参观人数创亚洲文化主题新高。这增强了二十四节气的国际传播力度。

二、二十四节气国际化与现代化中的困境

(一)现代社会功能弱化与文化认知断层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地加速,二十四节气原有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被削弱,年轻群体对自然时序的认知显著下降。国内部分群体将其简化为节令符号,“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流传范围逐渐缩小。这是因为,公历纪年法的普及进一步冲淡了传统历法使用范围,多数人仅在春节期间使用农历时间表述,其余时段完全依赖公历。此外,有38%的海外受众仅将二十四节气等同于功夫与美食,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内涵被片面化。

(二)传承机制与传播策略局限

现代社会农耕人口不断减少,这导致二十四节气传承主体逐渐萎缩。一些传统习俗,如祭冬、立夏节,多依赖地方政府主导的“活态保护”,民间自发参与项目的成员不足。除此之外,部分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因为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而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如“鞭春牛”等农耕仪式在城市居民中难以传播。

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二十四节气文化常被简化为养生贴士或以海报堆砌的形式呈现,文案多为节气歌或表面物候描述。软件中70%的短视频仅聚焦节气美食,忽视其与中医药、生态伦理的关联。这样的传播方式缺乏对科学原理及哲学内涵的深度挖掘。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大多依赖政府项目,如冬奥会倒计时、纪录片《中国》,民间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创意内容稀缺。当节气文化推广到海外后,并未充分结合当地文化语境调整传播方式,导致一些非农耕国家难以理解节气的地域特性。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挑战

在二十四节气的海外传播中,它的内涵常常被简化为“传统中式美学符号”,这种浅显的理解缺乏对其深刻内涵的剖析,忽略了它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同时,一些商业活动过度营销节气IP,但并不注重对其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如部分快餐品牌推出“惊蛰套餐”等类似文化IP,导致文化内涵流失严重。

(四)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可持续性较弱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但其国际认知范围较小,仍集中于东亚文化圈,如日本保留“启蛰”并增设本土杂节,韩国延续立春写联习俗。一些欧美国家仅在学术层面对其科学性表示认可,剑桥大学曾开设了部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课程,但抛开学术,大众仍视其为“异域文化符号”,生活化应用程度较低。此外,二十四节气缺乏适配多语种的数字化平台,这使其全球传播效能较低。

三、二十四节气在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之道

(一)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本质是消费者内心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内在的感受,它与某种文化现象与产品相关,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文化经济的增长。因此,为了增强二十四节气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可以打造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突出二十四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移到具体的事物上,依托物质载体沟通古今。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加入二十四节气的元素,在丰富现有品牌内涵的同时,传播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内涵。如,茅台创新节气报时,将传统节气文化融入品牌传播。

(二)非遗共生,齐头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2024年12月,中国共有44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与二十四节气一样,许多非遗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如,苗寨银饰面临技艺失传风险,苏绣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业等问题。如果将二十四节气与面临相似困境的其他非遗相结合,依托当下国潮的大趋势,打造出全新的、现代的文化品牌,将会吸引许多国潮爱好者了解和购买相关产品。如,二十四节气与茶果子相结合,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寄托于茶果子上,通过茶果子精美的外形与健康的配方,吸引消费者,并在消费过程中,传递二十四节气与茶果子的文化内涵。

(三)构建数字化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大量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内涵,指导着农事活动的开展。如果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则需展现大量有关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的画面。现代的VR、AR等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如,“立夏祭神”虚拟体验,浙江卫视《AI春分》的节气艺术视频,将抽象的节气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场面,深化观众认知的同时也传递着其中的内涵。同时,依托现有的数智技术,二十四节气的传播将不再局限于国内,而会转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四)完善政策体系

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需要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如,中国农业博物馆与有关部门共同首创并积极践行“3+N”保护二十四节气行动工作模式,即一年一个计划,一年一次会议,一年一份报告,以及一年多个开创性的保护传承活动,统筹推进并确保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一年一度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和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平台,专家学者和各代表性社区、理事单位的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同建言献策。通过观摩、交流及研讨等形式,相互启发学习,加强了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性和联动性。

除此之外,各部门还应该积极搭建二十四节气研究平台。中国农业博物馆设立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歌华集团,以及各代表性社区等方面陆续建立二十四节气相关研究平台,进一步实现了二十四节气研究工作的制度化保障,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术研究体系,确保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小结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先民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劳动智慧。它除了在农业方面发挥独特功效以外,还有着新时代的健康价值、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我们应该相信,二十四节气会不断地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将其深刻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地推进它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之路,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台雪纯.浅析24节气的文化蕴含以及时代价值【J】.大众文艺,2019,14:260—261.

〔2〕杨萍,王邦中,邓京勉.二十四节气内涵的当代解读【J】.气象科技进展,2019(02):36—38.

〔3〕毕光跃,杜 晓,疏利民.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策略———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5,6(2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