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惠水县好花红文化开发利用研究

作者

罗铭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

好花红文化是惠水县的地方文化,从地域上来看,该文化体现了惠水县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历史积淀等。但在现代社会中,好花红文化逐渐丧失了其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花红文化,应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合理的发展规划。惠水县是“好花红”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好花红”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惠水县好花红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关键词:好花红文化;开发利用;监管机制

一、引言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文化+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许多地方对好花红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破坏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因此对惠水县好花红进行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贵州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来推动好花红文化的发展与传承。2013年2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好花红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贵州省目前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来看, 经营形式多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 缺少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好花红文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对好花红进行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资金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好花枝红在发展过程有许多阻碍因素存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好花红”是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其开发与利用对苗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调查、走访和收集相关资料,对惠水好花红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通过对惠水县好花红村的网络调研了解“好花红”文化开发与利用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惠水县好花红村中“好花红”文化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内涵及分布情况。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为惠水“好花红”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当地旅游业有序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好花红文化的起源及内涵及分布情况

好花红村位于贵州省惠水县西南,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贵阳200公里,与贵州省的荔波县接壤。好花红村共辖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526户1835人。由于交通不便和民族文化保护等原因,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好花红”在当地的含义是:一种中草药,其生长在云贵高原上,以花红为最好,且产量极高。“好花红”不仅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以及食用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游客对它也是一种追捧和喜爱。

好花红村周边主要分布有平塘县城和黄桶寨集镇、水井镇、石寨乡、黄桶社区;惠水县城有花桥街道和惠水新区;平塘县城附近有青场镇等地也分布有好花红村。

四、好花红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花红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与惠水好花红村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地处山区,山高林密,气候干燥炎热,加之长期受封闭落后的自然条件影响,在文化和经济上都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水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当地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好花红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尤其对惠水旅游经济发展、人文景观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惠水当地旅游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旅游成为当地经济不可或缺和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惠水县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据了解好花红文化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是黔中道苗族人民最早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崇拜。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以好花红庙为中心的祭祀圈,主要有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西汉时期:好花红庙开始出现于汉代初期[3];第二阶段:宋代:好花红庙成为贵州三大祭祀圈之一;第四阶段:民国时期—现在:好花红文化逐渐淡化。

五、开发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惠水县依托好花红文化开发相关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18年7月22日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乡村旅游重点村。

但目前来看,惠水县好花红文化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一定得问题,比如对当地乡村旅游产品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等。

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好花红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宣传渠道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的参与度不高、群众对好花红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三)好花红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缺少法律法规保障,村民对好花红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好花红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人才,对民族特色挖掘不深,开发产品档次较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五)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不能深入了解其内涵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七、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大众对好花红文化的认识,同时为其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乡村旅游发展要实现不断为群众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目标 。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四)建立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当地旅游开发建设及规划体系。

(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宣传,扩大知名度。

(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八、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惠水县好花红村是“好花红”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好花红村”这一名称的由来;惠水好花红村是惠水县好花红村的一个自然村组,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它是惠水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在大力推动好花红文化开发利用工程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但是,好花红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好花红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价值;由于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在市场监管方面需加强。

总之,好花红是惠水县的特色产业和地方特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加强监管力度。因此,本文认为:要保护好花红文化,首先要从政府方面入手。

希望本文能够为地方相关部门在好花红文化开发利用方面提供参考。惠水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好花红村”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将“好花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到县、镇财政预算;二是通过对村民进行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等方式使村民形成保护“好花果红”的意识;三是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进行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向颖羿. 惠水县好花红镇:乡村旅游“花正红”[J]. 当代贵州,2020,(11):42-43.

[2]李金路.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J]. 中国园林博物馆学刊,2020,(00):3-6.

[3]闫新宇. 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启示——以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J]. 经贸实践,2018,(04):205+207.

[4]张鹏博,李淑敏.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模式[J]. 经营与管理,2016,(0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