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古词诗教学弘扬高中生爱国精神的策略研究
刘秀文
吉林省图们市第二高级中学 133100
摘要:在教育领域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始终是重要使命,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弘扬爱国精神备受关注。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承载着历代文人的爱国热忱。将古诗词教学与爱国精神弘扬相结合,既能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又能为爱国教育开辟新的途径,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通过古词诗教学弘扬高中生爱国精神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词诗教学;爱国精神;弘扬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爱国精神,增强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一、通过古词诗教学弘扬高中生爱国精神的优势
古词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使学生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深刻领悟到古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古词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古词诗的学习,高中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二、通过古词诗教学弘扬高中生爱国精神的策略
(一)深度解析诗词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挖掘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担当。例如,讲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意蕴时,教师可先解读字面含义:词人登临北固亭,慨叹江山亘古如斯,却难觅孙权般抵御强敌、守卫江山的英雄。接着联系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揭示辛弃疾对英雄精神的呼唤,以及对朝廷苟安现状的隐忧。针对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教师需详细阐释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强调辛弃疾借古讽今的深意——既表达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又警示当权者不可急功近利。通过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结合词人青年时抗金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体会其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矢志不渝的报国热忱。教学中可采用追问法启发思考,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的辛弃疾,为何在此处既展现报国决心,又暗含悲凉之情?”引导学生结合南宋主和派当权的政治现实,理解词人壮志难伸的无奈,进而感受其贯穿一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层层剖析历史典故与词人境遇,学生不仅能领会辛弃疾豪放词风下的忧国之心,更能从历史兴衰中深化对责任担当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教师可创设情境。为使学生深切体悟杜甫《登岳阳楼》中凝结的家国情怀,教师可通过情境重构搭建历史与情感的桥梁。例如,在讲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时,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唐王朝:投影中可见关中饥民流徙、吐蕃侵扰边陲的影像,同时呈现岳阳楼俯瞰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形成“个人漂泊”与“山河破碎”的视觉冲击。教师以沉郁声线诵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引导学生聚焦“坼”“浮”二字,感受洞庭湖分割天地的磅礴之力,进而追问:“自然之力撕裂的是地理疆界,而杜甫心中被撕裂的又是什么?”启发学生联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背后的双重割裂——既是诗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写照,更是盛唐繁华崩塌后“万方多难”的缩影。随后开展沉浸式写作任务:假设学生化身大历三年的杜甫,立于岳阳楼上,提笔为“戎马关山北”补写注脚。通过具身化书写,学生得以代入诗人“凭轩涕泗流”的悲怆,理解其跨越时空的忧国忧民之心。这种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洪流的情境体验,能促使学生从“山河之叹”升华为“天下之忧”,实现爱国精神的代际共鸣。
(三)对比分析深化理解
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但都表达爱国精神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能深化学生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将杜甫《登高》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进行对比阅读,能立体呈现诗人爱国精神的不同维度。讲解《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重点解析“萧萧”“滚滚”所隐喻的时空动荡——既指向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颓大势,又暗合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中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双重困境。而《菩萨蛮》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需关联宋室南渡时百姓血泪史,引导学生发现辛弃疾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突破地理阻隔的意象,实为对收复中原的历史必然性的诗化宣言。通过对比可见:杜甫将山河永恒(“万里悲秋常作客”)与人生短暂交织,抒发“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幻灭之痛;辛弃疾则以“江晚正愁余”的苍茫暮色,将个人壮志未酬的郁结升华为对民族前途的终极叩问。这种双重对照能使学生理解,爱国精神既可显影于个体生命轨迹的悲鸣,亦可激荡为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强音。
(四)开展诗词实践活动
组织爱国主题诗词朗诵比赛时,可选取高适《燕歌行并序》为实践载体。学生在研读“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时,需通过声调沉郁顿挫展现沙场肃杀之气;朗诵“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则需以铿锵节奏凸显将士舍生忘死的气节。为精准传递“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讽喻深意,学生须剖析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对比叙事,在声音张弛间还原边塞战场的悲壮图景。通过创作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大漠穷秋塞草腓”的古典意象转化为当代语境,如以“白衣执甲逆风行”等诗句致敬抗疫工作者。这种从解构经典到重构时代的实践路径,使学生在音韵起落与文字淬炼中,完成对爱国精神从认知认同到价值内化的跨越。
结束语
总之,通过古诗词教学弘扬高中生爱国精神,是一条充满文化底蕴与教育力量的道路。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内涵,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持续优化这些策略,深入挖掘古诗词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不断汲取爱国养分,必将助力高中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栋梁,让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佳丽.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落实爱国主义教育[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11):26-27.
[2]王松淼,蒋红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爱国精神培养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3,(19):44-46+50.
[3]曾玥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