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对急诊急危重症转运交接影响

作者

袁娟

宣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42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急危重症转运交接中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收治的急诊急危重症患者中抽取50例,经抽签法分组并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为观察组提供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比较两组急诊治疗期间的转运交接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科室问询次数、责任推诿次数、转运和交接时间等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的特点,在急诊中引入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建立将转运交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流程,做好对急诊相关人员工作职责的划分,将责任与工作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模式具有的特殊性,在接收患者一直到救治的所有环节,均可以实现无缝衔接,有效缩短转运以及交接的时间,通过大幅减少科室问询以及责任推诿的发生次数,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急危重症;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转运交接;交接时间

急危重症多指病情危重的患者,当治疗不及时将会有致死的可能。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关键在于抢救时间,医院需要在接到患者后迅速进行治疗,缩短检查、分诊、转运以及交接等环节的时间[1]。由此加快急诊治疗的整体节奏,提高急诊抢救的成功率。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是临床出现的新管理理念,其在急诊急危重症目标的驱动下,建立含决策、监督、执行、反馈以及咨询等功能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急诊转运交接等活动的开展[2]。本文在医院急诊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中抽取50例,评估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的应用价值,现进行报道。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收治的急诊急危重症患者中抽取50例,经抽签法分组并得到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6~64岁,平均(47.81±11.46)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6例,创伤6例,心血管疾病1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4岁,平均(47.93±11.36)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5例,创伤6例,心血管疾病14例。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横向对比中,其各项指标的数值差距小(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1小时;(2)临床资料完整;(3)同意参与研究活动。

排除标准:(1)合并系统性疾病;(2)预估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3)从其他医院转送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管理要求下,在接到患者后开启绿色通道,进行检查、转诊以及相关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下面进行介绍。

(1)管理流程:转运前,护理人员将收集资料,从家属处得知患者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等,评估急诊转运中的风险。急诊科护士与医生根据急救常见的情况以及需求,制定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转运方案,将会评估患者在转运中的风险,加强对用药、患者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评估;转运环节,医生、护士以及转运工作者按照1:1:1的比例配制。

(2)管理内容:转运交接环节的所有工作,均按照《医院急诊入院交接规范》进行,同时划分机械护士、责任护士以及急救所有人员的工作职责,实现责任与工作内容的有机对接。护理人员在转运危重症患者期间,交接人员务必保证信息交代清楚。转运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参数调节,插管以及连接管道等工作。在转送患者的全过程,护理人员会在配合医生的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便于在出现状况后迅速进行干预。

1.3观察指标

急诊环节,统计两组科室问询以及责任推诿的次数,记录转运以及交接的时间;编制护理满意度问卷,将其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其中设有8条目,内容均为急诊中对护理行为、工作态度、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分值在0~24分,总分24,分值高代表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根据问卷评分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18分)、满意(13-17)以及不满意(<12),计算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在SPSS27.0下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2检验;计量资料(±S)行t检验。P<0.05,指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急诊转运交接的情况

从表1得知,观察组科室问询次数、责任推诿次数、转运和交接时间等均小于对照组(P<0.05)。

2.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从表2得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根据急危重症抢救要素,需要节省抢救流程所有的时间,消除干预治疗活动的不良因素,达到缩短转运以及交接等时间的目标[3]。急诊治疗中需要建立对转运交接有利的护理模式,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可以达到该要求[4]。

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以加快各环节衔接作为发力点,提前分析护理管理的风险,制定具有导向性的护理干预方案[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科室问询次数、责任推诿次数、转运和交接时间等均小于对照组(P<0.05),基于该结果进行分析,因急诊护理流程的设定,同时做出护理环节对工作的细化要求,便于每名人员知晓自身的工作任务,将会根据护理需求进行调节,保证工作得以高效的进行。因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模式具有的特殊性,在接收患者一直到救治的所有环节,均可以实现无缝衔接,有效缩短转运以及交接的时间,通过大幅减少科室问询以及责任推诿的发生次数,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护理质量。在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模式下,可以减少急救环节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进一步缩短转运以及交接的时间。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患者及其家属认同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模式。

综上所述,根据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的特点,在急诊中引入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建立将转运交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流程,做好对急诊相关人员工作职责的划分,将责任与工作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急诊环节急诊科转运交接制度的应用,可以为急诊抢救提供条件,成为治疗的重要辅助,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伟,周艳梅.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4,48(02):320-321.

[2]林翠敏.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3):43-46.

[3]岳蕾.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至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3,(22):129-131.

[4]龙宝贵,禹晶晶,颜晓敏.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2):169-170.

[5]田竟,张杨,臧舒婷,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诊-EICU病人转运交接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15):211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