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枣庄“三大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双循环体系研究

作者

单传伟 渠蕖 刘东海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为加快枣庄文化经济转型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从文化保护现状、文创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及政策建议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力求为区域文化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枣庄文化保护;文创产业;双循环经济;乡村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

引言

本文以枣庄乡村文化、工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文创产业发展的双循环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结合2020年至2024年枣庄文化产业的增长数据,分析文化传承在文创产业链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以双循环经济为依托的发展策略。

一、研究枣庄三大文化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因煤炭资源丰富而被誉为“煤城”。在漫长的工业发展历程中,煤炭产业不仅是枣庄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深刻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然而,自2010年以来,枣庄煤炭产量逐年下降,资源型经济的发展瓶颈愈发凸显。

枣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从乡村文化到工业文化再到旅游文化,枣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为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乡村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承载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文化作为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遗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则依托“红、古、湖、河”资源,展现了枣庄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2020年5月,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经济模式迅速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热点[1]。文化产业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还能够通过文化产品输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尽管如此,枣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此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文化内涵的传承之间尚未形成平衡,市场化开发的商业化倾向削弱了文化本身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研究枣庄三大文化(乡村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并探索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模式,不仅是枣庄文化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议题。当前关于文化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修复及文化多样性维持等领域。例如,田琴[2]从民族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多民族地区活态文化的保护问题;高朝暄以福建永春县为例,提出在乡村建设中融合城市与农村元素以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3]。

在文创产业的研究中,学者更多关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传播。例如,结合传播学理论,李红超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并探讨其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但这些研究多以文创产品的单一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区域文创产业整体构建的系统性探讨。此外,针对工业文化的文创转型及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现有研究尚显薄弱。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的协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区域文化产业链构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难以为实践提供全面理论支持;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中,文化保护的作用及其与文创产业的互动机制仍是薄弱领域。因此,本文以枣庄为研究对象,探索三大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并构建文创产业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以枣庄乡村文化、工业文化和旅游文化为基础的文创产业双循环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文化保护不仅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还能够通过文化价值市场化转化推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传承。本研究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上,揭示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践上,提出枣庄文化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与实施方案。

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文化保护与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2、田野调研与深度访谈:实地调研枣庄重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通过与相关专家及从业人员访谈,挖掘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及潜在路径。

二、枣庄“三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文化是枣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基在于以农耕文明为载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积淀的精神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枣庄拥有一批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地方戏曲,例如滕州书会和民间剪纸艺术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中断和遗失的风险。

近年来,枣庄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例如,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纳入保护体系,并对部分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在村庄规划中,枣庄部分地区尝试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保持乡村的文化与景观特色。

此外,乡村文化的传承逐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例如,滕州的“滕州马铃薯”以及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农产品”等,将地方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与历史文化元素相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赋予农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种模式既是乡村文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也是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重要尝试。

(二)工业文化的保护与转型

工业文化是枣庄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记,也是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煤炭经济塑造了枣庄的工业特色,形成了以矿区为中心的工业聚落和文化传统。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工业文化的保护与转型面临着新的课题。

目前,枣庄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老矿区及相关工业设施。这些遗址既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不仅能够延续城市的工业记忆,还可以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功能。例如,滕州大宗矿区被改造成集工业历史展示与文化创意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将矿井、机械设备等工业遗存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这种“工业+文创”的模式,使得工业遗址从单一的经济开发转向文化价值传播,并成为区域旅游的重要吸引点。

此外,枣庄还尝试通过工业文化的创意转化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例如,在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中,开发以煤炭工艺品为核心的文创产品,不仅体现了工业文化的审美价值,也拓宽了工业文化的传播路径。同时,结合文化教育,将工业遗产转化为社会科普资源,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三) 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文化是枣庄文化体系中最具外向性与市场化特征的部分,其资源涵盖了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湖泊文化和河流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枣庄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近年来,枣庄依托自身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其中,以台儿庄古城和微山湖湿地为代表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红色文化方面,枣庄依托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和革命精神内涵,通过主题展览、文化表演等形式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在古建筑文化方面,台儿庄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台儿庄古城集明清建筑风格与近现代历史遗迹于一体。通过大规模的修复工程,该区域成功恢复了历史风貌,并成为枣庄旅游文化的重要名片。然而,古建筑保护与商业化开发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在湖泊与河流文化方面,枣庄依托微山湖湿地和运河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旅游与文化体验项目。例如,通过开发水上文化线路,将自然风光与运河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验。

三、枣庄文创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模式构建

(一)双循环模式的理论基础

双循环经济模式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战略之一,其目标是通过优化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内部循环,增强经济韧性,同时通过外部循环融入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循环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转化与流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枣庄的文化产业在双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方面,乡村文化、工业文化和旅游文化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基础,为内部循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通过深度挖掘这些资源,能够创造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升级趋势。另一方面,枣庄文化产业在外部循环中的潜力尚待开发,其工业文化遗产、传统乡村工艺等具强辨识度,能够通过创新设计进入国际市场。例如,枣庄的剪纸艺术、滕州书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若通过数字化展示和线上传播,便可成为全球化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枣庄文创产业的产业链构建

枣庄文创产业的发展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整合乡村文化、工业文化和旅游文化,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创产品开发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文创产业链。

在乡村文化领域,枣庄依托丰富农业资源,结合文化创意进行品牌建设。例如,“滕州马铃薯”不仅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背后还蕴含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文创设计,将马铃薯包装为艺术化符号。

在工业文化领域,枣庄的煤炭工业遗址是文创开发的重要资源。例如,大宗矿区通过“工业+文创”模式,建成集历史展示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园区。在该园区,游客可体验枣庄煤炭工业历史并参与创意产品制作工作坊。

在旅游文化领域,枣庄的“红、古、湖、河”文化资源具有高度整合潜力。例如,台儿庄古城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与抗战历史,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体系。近年来,古城开发了以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纪念品,这些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进入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枣庄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此外,微山湖湿地景区结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体验,开发了生态旅游线路,并引入AR技术构建数字化展示平台,使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湿地文化与运河历史。

参考文献

[1]朱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4,(08):52-59.

[2]田琴,范贤坤.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1-3.

本文系2021年度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枣庄特色”和“文化超越”——枣庄“三大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双循环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X20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