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胡雯华
南通国鼎供应链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西方译论被介绍到中国,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经受考验的同时也彰显了其活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与西方翻译理论的互补并存性和在现代文本类型----字幕翻译上的运用这两方面探索这些理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现代价值,西方译论,字幕翻译
一.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充满着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现象。尽管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批西方的翻译理论被引进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地位,但在现代这样具有包容精神的社会中,中国传统翻译仍然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同时这些翻译理论对于现代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也颇具价值。
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时段界定
翻译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漫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虽然至今都未形成系统性的翻译论文著作或一部完整的翻译史,但却涌现出了大批的翻译家和颇具价值的翻译理论和思想。本文所指的“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传统”是与“现当代”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翻译界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如雅克布森、卡特福德、费道罗夫等学者倡导的等值论,奈达的等效论等。所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从时间的分段上来讲,是指汉末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三.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发展回顾
在中国有翻译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翻译的讨论。汉代佛教兴起,带动了佛经的翻译。中国的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为隋唐。唐代玄奘提出直译意译兼顾,确切表达佛经的原意,是中国翻译研究早期的论说。
明代万历年后,佛经翻译逐步衰落。而后的清末和民国初年则成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重要时期。此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国外侵略势如破竹,大清王朝摇摇欲坠,随后的民国也未给人民带来过多的安宁。与国难动荡形成对比的是,此时的翻译活动走向鼎盛。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认为,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最为有效的途径是翻译。在近代翻译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是维新派,比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翻译家是严复。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写了《译例言》(1896年),在这篇一千多字的翻译总结中,严复用“信”“达”“雅”概括了翻译活动要达到的标准。虽然人们对这三条翻译标准有过很多的争议和批评,但中国翻译界一直将其奉为“金科玉律”。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在此期间,我们译学理论取得了巨大发展,涌现出像鲁迅、瞿秋白、林语堂、郭沫若等一大批翻译家。鲁迅对翻译的讨论相当活跃。他竭力反对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针对有人提出的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对翻译的研究也未停滞。50年代最著名的理论应属傅雷的“神似”论,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强调中文行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主张用地道的中文,他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并期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6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中较为重要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论。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精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 。
四.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并存与互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被引进到中国。这对于“久旱”的中国翻译界来说,是一场及时的“甘露”。当时较为盛行的是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斯坦纳等人的理论,特别是奈达,当时中国译界一提翻译理论,几乎必会涉及奈达。
介于大量西方科学、系统性的理论的引入,有人提出了彻底摒弃中国例如“信”“达”“雅”之类的传统翻译理论;同时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并不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国情,不应该采用,这些言论都过于偏激。
一方面,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印欧语系语言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同一体系的语言之间会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文化差异不会太大,因而翻译理论的应用“畅通无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文化上来讲,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西方翻译研究中总结的一些基本原则能在翻译实践中有较好的运用,但有时还是会出现磕磕绊绊的现象。
另一方面,中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式不同。中国的翻译理论在国外的研究者眼中只能算是一些学说或经验之谈,并不符合他们眼中的理论标准。西方人善于求证分析,好用数据和建模来说话,所以在翻译理论建立方面,他们显得更为系统和科学。
(二)在现代文本类型翻译上的运用
提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就不得不提严复的“信”“达”“雅”,虽然也出现了对这一翻译标准的诸多争论,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以简洁、易接受、具备普遍适用性等特点传承至今。
现代社会中,美剧逐渐成为当代学生和工作者生活娱乐的元素之一,欣赏优秀美剧作品,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沟通。所以近年来,美剧字幕的翻译逐步兴起。字幕翻译是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也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文学翻译的“金科玉律”。然而,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字幕翻译中的“信”“达”“雅”必然会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特点,赋予了信达雅翻译理论现代意义。
字幕翻译与一般文学翻译的区别点主要在于,字幕翻译受到时空的限制,要具备通俗性和综合性。而这些特点决定了简洁、通俗、易懂原则成为字幕翻译的主要指导原则。要做到简洁,在翻译中必然会做适当的删减;要做到通俗,字幕文字适合大众,口语化、白话式的对白必不可少;要做到易懂,翻译者还肩负着中美文化交流的工作,传达正确的文化信息。
“信”原则在字幕翻译中主要体现在,首先,翻译者要从宏观整体上来把握字幕的翻译,将“信”字贯穿于整体的内容和综合效果,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的逐字翻译,毕竟字幕只在屏幕上逗留2~3秒钟的时间,所以想全面表达信息中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是几乎不可能的。
由于美剧本身作用的特殊性----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以及字幕自身的特点,在字幕翻译中“达”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字幕翻译中,译者更加注重的是字幕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流畅,和语言的逻辑性、易懂性。
五.结语
我国的翻译理论始于佛经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其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在与西方译论互补借鉴上还是在现代文本翻译的应用上,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也应注意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发挥其“热量”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国外优秀的翻译理论,化其为己用,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不断攀越译学研究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彭萍.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汉双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2]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英汉翻译教程(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