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年龄段幼儿园劳动教育清单的制定与实施策略
安建华 刘武天
藏族自治县第三幼儿园
一、引言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凸显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1]。幼儿园作为教育起点,劳动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及劳动情感的培养具有奠基作用。由于3-6岁幼儿在认知水平、动作发展及生活经验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分年龄段制定劳动教育清单成为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路径。
当前,多数幼儿园已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但分年龄段清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仍存在不足。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实践案例,探讨分年龄段劳动教育清单的制定逻辑与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二、分年龄段幼儿园劳动教育清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幼儿园认可,部分园所已初步形成分年龄段的劳动内容框架:小班以生活自理类劳动为主(如穿衣、进餐),中班增加简单集体劳动(如整理玩具、擦拭桌椅),大班拓展至创造性劳动(如班级管理、手工艺品制作),与“小班重自理、中班重技能、大班重挑战”的目标导向基本一致。
在实施层面,部分幼儿园通过“值日生制度”“岗位认领”等形式推动劳动教育日常化,并尝试通过“家庭劳动清单”构建家园协同模式。然而,整体实践仍存在明显局限:清单制定缺乏科学理论支撑,内容碎片化且各年龄段衔接断层;实施过程依赖教师主观判断,缺乏统一标准,易出现“节日突击”“表演式劳动”等形式化问题;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幼儿劳动素养的跟踪评估不足。
三、分年龄段幼儿园劳动教育清单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与年龄发展特点脱节
部分幼儿园未充分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导致目标设定不合理:要求小班完成复杂种植活动(忽视其精细动作发展不足),或大班劳动内容停留在中班水平(如重复整理玩具),造成目标与能力的错配。此外,目标多聚焦劳动技能,对劳动情感(如劳动乐趣)、劳动认知(如劳动意义)的培养不足,违背“情感-认知- 能力”三维目标架构原则[2]。
(二)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与衔接性
各年龄段劳动内容未形成递进关系:小班“整理个人物品”与中班“整理班级物品”缺乏技能迁移设计,大班“社区服务”与中小班内容关联薄弱,导致幼儿劳动经验碎片化。同时,内容局限于园内劳动,与家庭(如家务参与)、社区(如公共空间维护)资源结合不足,未能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完整生态 [3]。
(三)实施过程形式化且缺乏常态性
劳动教育清单常被视为“活动方案”而非日常教育载体,表现为:仅在“五一劳动节”等节点集中开展活动,或为迎接检查临时安排任务,与“劳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要求相悖 [4]。此外,实施流程不规范,不同班级、教师的执行力度差异显著,难以保证教育效果的稳定性。
(四)支持机制与教师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清单实施的核心主体,其专业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对幼儿年龄特点的理解不深入,在清单执行中机械照搬内容,难以根据幼儿反应灵活调整,导致“预设与实践脱节”。同时,幼儿园缺乏监督评价机制,既无教师指导支持,也无幼儿发展跟踪,清单实施效果无法衡量,问题难以及时改进 [5]。
四、分年龄段幼儿园劳动教育清单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发展规律制定分年龄段目标
1. 核心目标分层
小班聚焦生活自理与劳动兴趣,目标包括自主进餐、穿脱简单衣物、整理个人玩具,同步培养参与意愿;中班侧重劳动技能与责任意识,涵盖班级常规劳动(如按流程擦桌)、照顾动植物(如定量浇水)及协助分发餐具,渗透任务成就感;大班以劳动创造力与社会参与感为重点,设置策划班级劳动、制作简易工具、参与社区服务等任务,培育服务认知[6]。
2. 目标审核机制
组建园长、教师、家长及专家组成的审核小组,参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园幼儿发展数据评估目标适配性。例如审核小班自主穿衣目标需匹配其动作发展水平,大班社区服务任务难度需可控(如捡拾垃圾) ) 通过“制定- 审核- 修订”闭环优化目标。
(二)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1. 递进式内容序列
小班至中班:从个人物品整理(如叠手帕)过渡到集体物品管理(如分类图书),技能从独立完成升级为合作;中班至大班:从班级常规劳动(如擦桌)延伸至家庭- 社区劳动(如协助做饭、小区维护),场景从封闭拓展至开放。
2. 多领域融合
健康领域结合餐具使用、清洁规范及安全发力;语言领域通过儿歌、短句描述及劳动计划培养表达;科学领域渗透观察分类、生长记录及种植实验;艺
术领域以绘画、手工及情景剧表现劳动;社会领域培育规则意识、合作能力及责任担当 [5]。
(三)推动清单融入日常教育
1. 渗透一日生活
入园:小班自主挂物、中班自查物品、大班协助同伴;进餐:小班自主用勺、中班分发餐具、大班收拾餐桌;区域活动后按年龄整理个人 / 区域材料、维护规则;离园前分别整理玩具、检查座位及班级安全。
2. 常态化岗位设置
小班设“玩具管理员”,中班设“植物观察员”,大班设“安全小卫士”,通过固定岗位强化劳动习惯。
(四)完善支持与评价机制
1. 教师专业培训
以案例研讨(如幼儿抗拒自理的引导)、专家讲座提升教师“观察 - 调整”能力,建立经验分享制度推广实践智慧。
2. 家园社协同
家庭层面设计分龄“劳动任务卡”(如小班叠毛巾、中班择菜、大班整理房间),通过打卡联动;社区层面联动服务中心,为大班提供图书馆整理、公园清洁等实践机会[4]。
3. 多元评价体系
从教师执行度、幼儿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三维评估。幼儿采用成长档案(照片、观察记录)跟踪发展;教师通过教案检查与现场观摩保障实施质量。
五、结论
分年龄段劳动教育清单是幼儿园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其科学性直接影响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质量。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目标错位、内容断层、实施形式化及支持不足等问题,需通过以下路径解决:基于幼儿发展规律制定三维目标,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完善教师培训、家园社协同及评价机制。未来研究可结合不同类型幼儿园(如城市园、农村园)的特色,进一步优化清单内容,探索更具适应性的劳动教育模式,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
[2] 郝淑悦。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幼教园地,2025(6).
[3] 张红名园长工作室。浅谈幼儿园劳动习惯培养的教育实施策略 [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4(10).
[4] 虞永平。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施[J]. 幼儿教育,2020(12).
[5] 王娜。走向生活的幼儿劳动教育——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幼儿教育科学,2022,3(4):40-42.
[6] 罗向东,张小林。日本幼儿劳动教育的案例、特征与启示 [J]. 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