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活动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响力实证研究
陈刘流 揭平平 付玉婷 罗未聃 刘勇
1.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泸州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 四川泸州646000 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医德医风活动对硕士研究生多维度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本单位在读硕士研究生10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问卷项目主要包括学生年级、参与医德医风活动情况、基础知识掌握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评估等内容。其中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88名纳入研究组,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13名纳入对照组。分析问卷项目数据内容,使用Wilcoxon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基础知识掌握度和专业技能方面,参与组的表现显著高于未参与组(P<0.001)。在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方面,参与组也显示出更好的表现(P<0.001)。年级与参与医德医风活动之间未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差异。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硕士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带教能力等方面表现显著优于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研究生,医德医风教育对所有年级的研究生均具有重要影响。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参与医德医风活动对提升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具有积极地作用,强调了医德医风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开展医德医风活动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医德医风教育;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问卷调查
在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德医风教育正逐渐提升到核心地位,医德医风教育不仅关联医学知识与技能的系统传授,更是对医学精神的培育和医德品质的塑造[1]。作为未来合格医生的基本培养要素,医德医风的培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今天显得尤为关键[2]。然而,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如教育内容与实际医疗实践脱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亟需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来提升教育效果[3]。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参与与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医学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设计能力和带教能力等多维度综合能力上的差异,探究医德医风教育对医学人才综合能力提升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为医学教育模式的优化和深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本单位中西医结合学院参与问卷调查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01名,问卷项目主要包括年级、医德医风活动、基础知识掌握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评估等内容。其中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88名纳入研究组,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13名纳入对照组。 研究组纳入标准:①本单位中西医结合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能提供完整、有效的问卷数据;③参加医德医风活动≥1次。排除标准:①学习期间因各种原因中断学业超过6个月的研究生。对照组纳入标准:①本单位中西医结合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能提供完整、有效的问卷数据;③从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对照组排除标准:同研究组。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在填写问卷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了参与者的自愿性和数据的匿名性。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设计 设计一份电子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等)和具体内容项目(医德医风活动、基础医学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设计能力、带教能力等)。问卷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文献资料设计,涵盖学生对医德医风教育现状、满意度、自我评价的认知等方面。进行预调查以优化和完善问卷内容,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预调查结果进行评估。
1.2.2数据收集 使用问卷星等在线调查工具向目标样本群体发放电子问卷。参与者通过点击问卷链接进入调查界面,完成问卷填写。收集完成的问卷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排除不完整的或无效的问卷。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医德医风相关维度进行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设计能力和带教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了101名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88名,对照组13名。研究组中男33名(37.5%),女55名(62.5%);对照组中男5名(38.5%),女8名(61.5%)。研究组平均年龄(25.30±1.08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5.92±0.954)岁。
2.2年级与医德医风活动参与的关系 在年级方面的比较,未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差异(Z值=1.527,P值=0.127),这可能表明学生的年级与是否参与医德医风活动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带教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1)。
2.3 基础知识掌握度的比较 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度方面,大多数评为“好”(36名)和“一般”(29名),而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中,“一般”仅有6名,显示出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上表现更为均衡。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一般”等级的Z值为20.460,P值<0.001,表明在基础知识掌握度上,参与与未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现更好(表2)。
2.4 专业技能掌握度的比较 在专业技能掌握度上,参与活动的学生中评为“熟练”最多(37名),随后的是评为“一般”的(25名)。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中,“一般”等级有7名。这一部分的Z值为19.497,P值<0.001,同样指出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掌握度上有更好的表现(表3)。
2.5带教能力的比较 带教能力评价中,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中“好”评价的有28名,“一般”的有31名;而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中,“一般”评价有7名。带教能力的Z值为13.009,P值<0.001,表示参与医德医风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带教能力有显著影响(表5)。
2.6 科研能力的比较 在科研能力方面,参与活动的学生中评为“好”的有29名,而评为“一般”的有25名;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中,“一般”有6名。科研能力的Z值为12.600,P值<0.001,说明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在科研能力上的表现显著优于未参与的学生(表4)。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通过秩和检验探讨了参与医德医风活动与未参与活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等多维度综合能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普遍优于未参与活动的学生,这一发现对于当前医学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年级与参与医德医风活动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差异,这可能表示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穿整个医学教育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学年的需求。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应当持续并均衡地推进医德医风教育,确保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和系统的医德医风教育。
基础知识是医学教育的根基,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而言,深厚的基础知识既是掌握复杂医学理论的前提,也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基石[4]。在基础知识掌握度方面,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掌握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医德医风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职业的使命感认识,能激发学生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热情,从而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反映了医德医风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加深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5]。此外,医德医风活动通过强调医学伦理和职业责任,可能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6]。因此,将医德医风教育与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能力[7]。
专业技能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核心要素,包括诊断、治疗疾病的能力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等。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研究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这说明医德医风教育可能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临床实践等环节,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促进了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8]。专业技能掌握度的提高同样验证了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医德医风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与既往研究提出的观点相呼应,即医德医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些都是提升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要素[9]。
带教能力的提升证明了医德医风活动在培养医学教育者方面的潜力。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是医生自身必备的素质,也是传授给下一代医学生的重要内容[10]。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研究生在实际教学中更能够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以及对医学伦理的深刻理解,这些都是高质量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医德医风活动,研究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传授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这种从实践中学习、从教学中反思的过程,无疑提升了他们的带教能力,这也与现有研究相呼应,即医德医风教育是提升医学教师教育技能和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11]。此外,带教能力的提升还反映了医德医风活动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良好的带教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通过与师生、患者等多方互动,提升了自己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这些软技能的提高对于未来的医学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能力[12]。本研究中,参与医德医风活动的学生在科研能力上表现更优,可能得益于医德医风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观念和逻辑思维方面的作用。通过参与医德医风活动,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更加重视伦理审查、患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提升了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13]。同时,医德医风活动中的团队协作和交流互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研灵感和创新思路,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证实了医德医风教育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医德医风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医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医德医风教育对提升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度、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具有显著地影响,更能在科研实践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医学人才。本研究的发现还为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参考,有望促进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向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金涛,周翠,邵娟,等.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现代医学. 2021,49(S1):17-20.
[2] 郭笑生,储著源.从五育并举谈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理路、目标和机制[J].荆楚学刊,2023,24(05):38-43.
[3] 谢佳君,何勇涛,黄国琼,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40(05):540-543.
[4] 陈晶晶,胡美芳.运用中医理念创新医德医风教育与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0):248-250.
[5] 王川,陈琳,赵媛媛.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医德医风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05):11-14.
[6] 徐辉,马长永.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6):775-778.
[7] 夏候妙卿,董玉节.医德医风医道与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83-85+94.
[8] 李奎刚.新环境下医学院校加强医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1):1-2.
[9] 陈晶晶,胡美芳.运用中医理念创新医德医风教育与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0):248-250.
[10] 于春玲,万美君.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24-129.
[11] 汤小荣,旷徐,郭帅良,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8):25-26.
[12]王娜,张诗琴,钮燕,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培养方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08):181-183.
[13] 孙莹炜,胡正娟,刘芳,等.关于中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访谈研究结果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4):453-456.
【作者简介】陈刘流(1988-),女,四川泸州人,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 * 通讯作者:刘勇,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影像诊断与教学。
【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202307,YJG202317);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项目(2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