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应用研究

作者

叶立新

沧县薛官屯乡薛官屯学校 沧州市沧县 061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小学科学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跨学科整合。本文以冀人版教材为载体,基于建构主义理论、STEM教育理念及大概念教学模式,系统探讨探究式学习在跨学科场景中的实施路径。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结合"植物生长"的典型案例,验证跨学科探究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显著效果,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跨学科整合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价值

(一)政策导向与教材特性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 "以跨学科方式组织教学",冀人版小学科学教材以 "探究·实践" 为主线,高年级内容强调知识系统性与生活关联性,如《生物与环境》《能量转换》等单元天然具备跨学科整合基因。这种教材设计与探究式学习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实践场域。

(二)理论支撑下的教育创新

1、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多元认知建构

跨学科探究通过多学科符号系统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图景。例如,在四年级《溶解与分离》单元,学生借助数学量化(溶解速度测量)、语文表达(实验报告撰写)、艺术表征(过程示意图绘制),在跨学科实践中完成 "溶解" 概念的意义建构,打破单一学科的碎片化认知局限。

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全人发展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跨学科任务中具象化:六年级 "设计生态瓶" 项目中,逻辑智能优势学生负责物质循环计算(数学 + 科学),空间智能突出者主导生态布局设计(美术 + 工程),语言智能强者撰写维护说明(语文 + 科学)。这种分工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中找到能力增长点,践行 "培养全面发展者" 的课程目标。

二、跨学科探究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现实挑战剖析

当前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面临三重瓶颈:

1、教师素养断层

分科教学背景下,教师普遍缺乏多学科知识整合与项目设计能力;

2、资源配置不均

数字化工具(如传感器、AR 设备)与实践平台(科技馆、实验室)的区域差异显著;

(二)理论基础的实践转化

1、STEM 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落地

强调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ematics)" 的有机融合,如 "仿生学设计" 项目中,学生需运用动物感官的科学原理(生物)、结构建模(工程)、数据测量(数学)完成仿生产品设计。

2、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整合

以核心概念(如 "能量转换"" 物质循环 ")为锚点,统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通过跨学科实验与深度讨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创新策略

(一)课程设计:从碎片化到系统化整合

1. 真实问题导向的主题统整策略

以冀人版三年级《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单元为例,设计 "校园植物生态调查" 跨学科项目:

科学维度:观察植物根、茎、叶结构,探究光合作用原理;

数学维度:测量植株高度、叶片周长,绘制生长数据折线图;

语文维度:撰写观察日记,创作植物科普短文;

艺术维度:制作植物标本画,设计环保宣传海报;

社会维度:调研植物与校园生态的关系,提出绿化优化方案。这种设计将单一的植物认知转化为多维度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融合。

2. 大概念引领的螺旋式课程架构

围绕 "能量" 这一核心概念,构建跨年级探究序列:

低年级:通过 "橡皮筋动力小车" 实验(科学 + 技术)感知机械能;

中年级:借助 "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工程 + 数学)理解能量转化;

高年级:开展 "家庭能源消耗调查"(科学 + 社会)探讨能量守恒。通过大概念的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从单向传递到多维互动

1. 项目式学习(PBL)的深度应用

以四年级《动物的特殊感官》单元为例,实施 "仿生产品设计" 项目:

驱动问题:如何利用动物感官原理设计帮助视障人士的辅助工具?

跨学科任务:

科学:研究蝙蝠回声定位、导盲犬嗅觉识别的生物学机制;

数学:测量传感器有效距离,优化装置参数;

艺术:设计美观易用的外观,制作演示 PPT;

成果展示:举办 "仿生科技展",学生分组展示模型并答辩。该模式使科学探究从验证性实验升级为创新性实践,显著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2. 数字化工具赋能探究过程

1)AR 技术增强实验体验:在 "磁铁的性质" 教学中,通过 AR 软件模拟不同金属(铁、铜、铝)在磁场中的反应,实时生成磁力线分布图,解决传统实验中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现象观察难题;

2)传感器采集精准数据:在 "植物生长条件" 探究中,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数据,学生通过 Excel 表格分析变量相关性,培养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3)在线协作平台促进跨时空互动:借助腾讯文档等在线协作平台,使学生可远程协作设计生态瓶模型,实时标注各物种的生态关系,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四、实践案例:“植物生长”单元的全学科融合实践

1. 跨学科目标建构

科学:理解水、阳光、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数学:运用统计方法处理生长数据,绘制单式 / 复式折线图;

语文:撰写观察日记,创作植物生长科普绘本;

艺术:制作植物生长过程定格动画,设计环保主题徽章;

劳动:参与校园种植园管理,记录养护日志。

2. 实施路径

1)数据采集阶段:学生分组养护不同条件(光照 / 无光照、浇水 / 停水)下的植物,每日测量茎高、叶片数量;

2)跨学科分析:数学小组用 Excel 处理数据,发现 "光照组植物生长速度是遮光组的 1.8 倍";语文小组撰写《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描述叶片颜色变化的细节;艺术小组拍摄延时摄影,制作成科普动画;

3)实践应用:根据实验结论,为校园植物园设计科学的灌溉与光照方案。

3. 实施效果

学生对植物生长要素的理解深度提升 37%(前测 vs 后测);

92% 的学生能运用数学图表解释科学现象,85% 的学生在环保实践中主动迁移所学知识。

五、实施保障与未来展望

(一)三维保障体系构建

1、教师能力提升:建立 "学科教师 + 科技辅导员 + 高校研究者" 的协同教研机制,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工作坊,通过 "案例剖析 - 模拟设计 - 实战打磨" 三阶段培训,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2、资源共建共享:联合科技馆等机构开发 "科学探究资源包",包含实验器材清单、跨学科任务卡、数字化工具使用指南,通过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3、制度支持创新:将跨学科教学纳入学校绩效评价体系,设立 "探究式学习创新奖",鼓励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增设 "跨学科实践" 专项指标。

(二)未来研究方向

1、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探索 AI 辅助实验设计、VR 虚拟探究等新技术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探究路径推荐;

2、本土化理论建构:基于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构建 "大概念统摄 - 问题链驱动 - 多模态表征" 的跨学科探究理论模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范式;

3、家校社协同创新:设计 "家庭科学挑战赛"" 社区科普实践 "等跨场景任务,强化科学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构建" 学校 - 家庭 - 社会 " 三位一体的跨学科探究生态。

结语: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科学教育的学科壁垒,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孵化器。冀人版教材的实践表明,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的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技术融合,让跨学科探究真正成为撬动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1]邱婉玲.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4,(35):7-12.

[2]周燕.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探究——以项目式学习“生活中的锈”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05):30-32.

[3]郝杏丽.馆校结合的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4]孙浩.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60-61.

[5]邹金凤.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现状调查[D].重庆大学,2018.

作者简介:叶立新(1983.9-)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专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