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探索
赵静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中学 131500
摘 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至关重要。地域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教学资源。将地域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还能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当下,探索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域民间美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初中美术课堂是学生接触艺术、感知美的重要场所,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虽具有系统性,但在文化的丰富性和本土特色上存在一定局限。地域民间美术,从民间绘画到手工技艺,再到民间服饰等,它们源自民间生活,是地域文化最生动的表达。这些艺术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把地域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如同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观察本土文化与艺术的新窗口,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引入地域民间绘画艺术,丰富课堂视觉呈现
地域民间绘画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它往往源于民间艺人质朴的生活感悟与对本土风情的理解,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极具本土特色。色彩运用上,常大胆选取鲜艳且饱和度高的色彩,如热烈的红、明亮的黄,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极易抓住初中学生好奇且充满活力的目光。造型方面,夸张变形的手法屡见不鲜,人物、动物等形象被赋予独特形态,突破常规认知,极大地激发学生想象力。将其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打破传统单一美术形式局限,使学生犹如置身多元艺术宝库,接触到课本外鲜活、充满烟火气的艺术表达,逐步拓宽审美视野,培育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包容与接纳态度,为美术兴趣的持续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1】。
在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手绘线条图像 —— 物象的多视角表达》课程推进时,教师可巧妙引入本地民间壁画艺术。以某地流传的民间壁画为例,这些壁画多围绕当地古老神话传说展开,像描绘英雄降妖除魔的宏大场景。壁画色彩浓烈,红与绿、黄与紫的强烈对比,凸显故事的紧张刺激氛围。人物线条刚劲有力,通过粗细、疏密变化展现肌肉张力与动态趋势,如奔跑的勇士腿部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壁画,分组讨论线条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动作方面的精妙之处。接着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以自行车为描绘对象,尝试从不同角度,如俯视、侧视等进行绘画。在绘制过程中,鼓励学生模仿民间壁画线条风格,用粗犷线条勾勒车架体现稳固,用灵动曲线表现车轮转动,使原本普通的自行车绘画因融入民间壁画艺术元素而别具一格,切实达成通过地域民间绘画提升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与创作特色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地域民间手工技艺,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民间手工技艺作为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沉淀,每一道工序、每一种技法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选材的精挑细选,到制作过程中对火候、力度、角度的精准把控,无不彰显着精湛工艺。当学生投身于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双手与材料的亲密接触,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材质特性,逐步掌握实用操作技能。例如在编织技艺中学会如何穿插经纬线,在陶艺制作里把握黏土塑形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探究每一步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像某些传统刺绣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家族兴旺。如此一来,学生的耐心在反复操作中得以磨炼,创造力在对传统技法的创新运用中迸发,动手实践能力与美术感知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深度传承与理解【2】。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传统工艺 —— 印染》的教学过程中,若当地盛行民间扎染技艺,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度体验扎染的魅力。教学初始,教师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精心收集的纪录片片段和历史资料,生动讲述扎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服饰装饰的需求。在本地,扎染随着时间推移,经历了诸多变革,早期主要为蓝白二色,图案较为简单,多是为了实用。随着地域经济发展和民俗活动丰富,扎染融入了更多鲜艳色彩和复杂图案,用于庆典服饰等。通过这些讲述,充分展现扎染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在教室中展示各种风格、图案的扎染成品,从清新雅致的蓝白相间手帕,到充满民族风情、色彩绚丽的少数民族服饰,让学生直观感受扎染的多样之美,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进入实操环节,教师来到教室前方的演示区,拿起一块手帕,详细演示折叠扎、缝绞扎等基本技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比如将手帕对角折叠后,用棉线紧密缠绕不同部位,还提醒学生棉线缠绕的松紧度会影响图案的清晰度和染色效果。学生们围聚过来,目不转睛地观看。随后,学生领取手帕、染料,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他们三两成群,热烈讨论着色彩搭配,尝试各种折叠方式。在染色、晾晒过程中,学生们惊喜地见证手帕颜色由浅变深、图案逐渐显现的奇妙过程。最终,学生不仅顺利完成教材规定的印染工艺实践,更真切体会到本地扎染手工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在扎染制作中收获了知识与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地域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意义非凡。通过引入民间绘画,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提升了他们的绘画技巧;结合民间手工技艺,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了地域文化;运用民间服饰元素,则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综合运用能力。这一系列的融合探索,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希望未来,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重视地域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持续探索融合方式,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校园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学生的艺术成长和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沿茹.布艺“黎侯虎”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699/d.cnki.ghbmt.2023.000386.
[2]张冬雪.信阳商城叶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23.DOI:10.27704/d.cnki.ghnkj.2023.0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