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

作者

李雪璐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618307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面上项目“新时代民航类院校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机制研究”(J2023-043)

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当今各阶段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且复杂,学生对获取心理援助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面对此趋势,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也逐步增大,甚至有研究指出,他们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实现“育己”,方得“育人”,本文将从自我人格修炼、自我心理成长、自我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来探讨学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如何实现个人成长。

一、概念

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学校的咨询人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在校学生有关学习、发展、适应、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进行帮助,并对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正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师指在各阶段学校中负责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教育活动等工作的教职人员。可见,在目前我国的普遍教育环境下,学校心理咨询师往往身兼多重角色,且需要将学习、发展、适应、升学就业等问题纳入日常工作全过程,职责区别于并超出了常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范畴,。相应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常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平等、尊重、理解、信任。这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心态修养、较强的心理支撑。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

(一)自我人格修炼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意志、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如前所述,学校心理咨询师往往身兼教师角色,该双重身份要求其个人的成长概念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而是在面临生命哲学等重大命题时,能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自我的人格特征,并解决自身的情结。大量心理咨询业界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成长比知识和技巧更重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心理咨询师可以组建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分析个案、分享读书心得和听课感受,以实现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二)自我心理成长

避免心理枯竭:适时改变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培养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等,都是在诸多研究中得以验证的避免心理枯竭的有效措施。保持自我觉察:有研究指出,自我觉察是心理教师自我成长的第一步。这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在辅导过程中,除了关注咨询理念与技巧,更需要关注自身个人特质因素在咨询中存在的潜在影响。主动自我体验:咨询师要熟练于与来访者互换位置,同时重视在督导的带领下探索自我。这需要周而复始的练习和大量系统性学习的投入,长此以往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包容和价值中立。

(三)自我能力提升

有研究指出,专业且合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做到四有,即“有证书、有经验、有理论、有素养”。纵观我国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部分由学校的思政教师、团委干部、班主任、校医、高校辅导员等兼任,部分虽具备心理咨询相关从业资质,但缺乏心理学系统知识、缺乏个案经验、更缺乏督导意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

建议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能力提升:第一,提升专业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心理咨询能力培训课程,广泛学习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第二,寻求上级督导。由学校搭建校内心理咨询师团队的督导平台,定期开展面对面督导或远程网络督导。第三,寻求朋辈督导。鼓励学校心理咨询师以学习者和督导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咨询工作研讨,在组织方式上可以采用一对一督导或小组集体督导,在内容上可以涵盖心理咨询师所从事工作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学校咨询师需要不断修炼人格、调整心态和提升能力,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与个人成长,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