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年级数学复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秦新生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第五中学 835800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的核心环节,尤其在九年级数学复习阶段,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诊断学习盲点、提升复习效率。本文聚焦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当前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如问题层次低、缺乏针对性、反馈不及时等,提出提升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明确提问目标、设计梯度化问题、优化候答时间、实施多元化反馈,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论证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的关键作用,为一线教师优化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复习课;课堂提问;有效性;教学策略

引言:九年级是初中数学学习的收官阶段,复习课承担着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提升能力、备战中考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手段。当前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中的提问仍存在诸多问题:问题多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缺乏思维挑战;提问对象集中于少数学生,参与度不均;候答时间不足,学生思考不充分;反馈简单化,缺乏引导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复习效果的提升,所以,研究九年级数学复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科学的提问策略,对于优化复习教学、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提问的现状与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九年级数学复习课的提问常陷入以下误区:一是问题层次偏低,多为“是什么”“公式怎么写”等记忆性问题,缺乏“为什么”“如何应用”“有何联系”等指向高阶思维的探究性问题,难以激发深度思考;二是缺乏针对性与诊断性,问题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盲点与思维障碍,无法精准定位复习重点,导致复习“泛而不深”;三是候答时间不足,教师提问后急于给出答案或点名回答,学生缺乏充分的思考与组织语言的时间,影响思维的深度与表达的完整性,四是反馈方式单一,教师多以“对”“错”或重复答案作结,缺少追问、引导、拓展与激励,未能发挥反馈的促学功能,五是参与度不均衡,提问常集中于成绩优异或主动举手的学生,忽视了中后段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利于整体提升。

二、有效提问的内涵与特征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特征:目标明确,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激活旧知、引发认知冲突、深化理解、促进迁移等;问题精炼,语言清晰准确,避免歧义,确保学生理解问题指向;层次分明,遵循认知规律,设计从基础到综合、从封闭到开放的梯度化问题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启发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与讨论,促进高阶思维发展;面向全体,灵活的提问方式(如集体回答、小组讨论、随机点名)确保大多数学生参与;反馈及时且具发展性,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具体、引导性的反馈,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完善思维、建立自信。

三、提升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提问目标,精准设计问题

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中,提问必须服务于明确的教学目标,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教师应在备课阶段深入分析课程标准、中考考点及学生前期学习中的典型错误,精准锁定复习重点与难点,问题设计应聚焦核心概念的本质理解、关键解题方法的提炼、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思想)的渗透,比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时,不应仅停留在“顶点坐标公式是什么”的记忆层面,而应设计如“为什么a的正负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请结合y=ax²中a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进行解释”这类问题,此类提问直指概念本质,能有效诊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函数表达式与图像特征之间的动态关系,促使学生从机械记忆转向深度理解,提升复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设计梯度化问题链,促进思维进阶

有效的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思维由浅入深、逐步升华,以“圆的切线性质”复习为例:首先“切线的定义是什么?”进行基础回顾,激活已有知识;接着提问“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几何法与代数法;然后提升难度,“在包含多个圆和直线的复杂图形中,如何识别并利用切线性质解决问题?”,训练综合应用能力;最后进行知识整合,“切线的性质与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能否用切线性质推导相关角度关系?”,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巩固零散知识,更能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

(三)优化候答时间,保障思考空间

提问后的候答时间是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关键期,在九年级复习课中,面对综合性强、思维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必须克制急于求成的心理,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通常3-5秒,复杂问题可延长至10秒以上),研究表明,适当的等待能显著提高回答的质量与深度,为最大化思考效果,可结合“思考-结对-分享”(Think-Pair-Share)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初步思路;再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补充观点;最后由代表向全班分享,这一过程保障了每位学生的思维参与,避免了“少数人表演、多数人旁观”的现象,同伴互动激发更多元的解题思路,营造积极、包容的课堂对话氛围,有效提升复习课的思维含量与参与广度。

(四)实施多元化反馈,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提问的反馈环节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有效的反馈不应局限于“对”或“错”的简单评判,而应具有发展性与引导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追问“你是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强化元认知能力;面对错误回答,应耐心倾听,分析错误根源(如概念混淆、计算失误、逻辑漏洞),反问或提示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并修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完整或模糊的回答,可进行补充、提炼或追问,帮助学生完善表达,深化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与补充,形成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反馈网络,这种多元、积极的反馈机制,能及时纠正偏差,更能激发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在反思与对话中实现认知的深化与能力的提升。

结论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升九年级数学复习质量的“催化剂”,教师应转变观念,摒弃“为问而问”或仅用于检查记忆的做法,真正将提问视为激发思维、诊断学情、引导探究的核心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指向核心概念与高阶思维的问题,灵活运用梯度化提问链与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并给予及时、发展性的反馈,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唯有如此,复习课才能突破知识重复的局限,真正成为学生深化理解、构建体系、提升能力的思维训练场,为其应对中考挑战及未来的持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克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文信息, 2018.DOI:10.3969/j.issn.1003-9082.2018.05.125.

[2] 周芳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8):1.DOI:10.3969/j.issn.2095-3089(x).2013.35.230.

[3] 杜旭灿.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 2015(28):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