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蓝图到实景:园林设计及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策略与实践

作者

刘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  要:本文以惠城高速收费站周边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依托,从园林设计及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高速出入口等城市门户区域,充分结合地域文化、交通功能与生态景观,实现功能优化与城市形象的统筹塑造。通过对项目背景、设计思路、现状问题、方案内容、实施管理与运作流程等环节的系统性分析与阐述,力图展示从设计蓝图到实景落地的策划思路与实践路径,期冀为同类型整治项目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交通整治;全过程管理;文化表达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门户空间在形象展示、文化传达与生态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高速出入口作为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承担着交通转换的实际功能,也直接影响外界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惠城高速收费站作为惠来北部门户,从北至南连接城市主干路网、汽车客运站与高铁站,其整治与提升工作不仅是交通优化的技术实践,更是城镇品牌与空间品质协同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项目概况与背景

惠城高速收费站周边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源于惠来县惠城镇对沈海高速惠来段出入口整体交通与景观状况的全新要求。通过依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宏观背景,本项目旨在改善收费站所在节点的交通组织,更新并提升周边绿化体系,进而在城市门户上展示惠来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由于该收费站既是深圳、汕头方向通往惠来的重要通道,也连接着葵西汽车客运站与惠来高铁站,所以它在地理位置上重要而显眼。沿线往来客流对惠来的初步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费站周边环境的品质和景观形象。

在城市总体发展层面,惠来县身处粤东滨海地带,根据《揭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及《惠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所描绘的蓝图,已经逐步确定了“多中心协调发展,培育沿海经济带上新增长极”的战略方向。城市空间结构以“一城两园、一轴一湾”形式展开:一方面由惠来老城与粤东新城共同构成区域中心;另一方面通过连接南北功能分区的城市轴线,与神泉湾的滨海资源带相呼应。收费站所处位置恰在此轴带的衔接处:既要联通深圳、汕尾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方向的高速路网,也承担着惠来老城与新城的融合与对外展示职责。

二、设计思路与依据

1. 项目定位

项目定位的确定,立足于收费站在城市门户与文化展示功能中的潜在优势。由于高速路口是惠来县的第一门户,同时也是惠来向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设计团队通过梳理场地高差及交通上的动线分析,拟定了“有景可观,有花可赏的活力山海城市门户印象”的主题。在此定位下,收费站及周边区域在承载通行负荷之余,也需要形成具有吸引力与识别度的视觉形象,让人们在驶入惠来时得以了解惠来文化魅力和其多元发展的城市形象。

项目定位强调“山海文化”和“潮汐语言”,源自惠来滨海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山海”寓意这里依山面海的自然条件,“潮汐”则揭示地域海洋文化与水文变迁的多元内涵。通过选取能够代表滨海城市气质的美学符号,设计团队计划在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及地形塑造等方面加以演绎,让收费站周边的景观在外形上具备流动与起伏的意象以呼应“山海文化”和“潮汐语言”。

2. 城市发展定位与结构

在城市发展定位与结构的背景下,收费站毗邻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与老城—新城过渡带,这为方案落实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依据。新、老城区之间的衔接若能通过形象完整的道路景观与重点节点设计加以加强,便能实现该区域交通流快速串联,并使高速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高效化。在此逻辑下,相关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基础设施的实用性与景观小品的美观性,还需要对城市文脉进行恰如其分的再现。

三、基地现状与问题

收费站位于沈海高速惠来段,处于进出粤东地区的要道位置,但其周边环境却面临多重问题。其问题原因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区位与功能定位上的矛盾。固然该收费站作为惠来接驳深汕高速的重要节点,也直接链接葵西汽车客运站与惠来高铁站,但场地中缺乏系统性的交通规划指引,导致过往车辆的流线与行人活动之间时常出现冲突。临近收费站一带的高速周边绿地空间破碎零散,无法让城市门户形象呈现出应有的气势。

第二层原因来自场地现状的自身局限。空间混杂与功能错位的现象较为突出:收费站北侧同时存在农田、林地和厂区,区域边界交叉渗透,无法形成完整的视觉界面,使道路主线周围的视觉秩序受损。整个惠城高速收费站区域也因布局与空间缺乏系统设计,难以形成良好的视觉焦点。

第三层原因可以从植物配置的单一性谈起。匝道沿线虽然种植了非洲桃花心木、小叶榕等乔木,但这些树种层次简单,季相变化不足,且过高的郁闭度使得林冠杂乱。高架绿地同样没有进行充分的地形和植物组织,许多区域显得呆板且缺乏层次,整体营造出的绿美氛围严重不足。高速中央防撞栏间花箱虽做了大红花球的布置,却因为养护问题和数量不足而缺乏视觉冲击力。

第四层原因是缺少交通节点标志性元素。收费站西侧入口没有明确的导视或标识物,新到访者难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城市特色。收费站北侧的空间零散,不足以展现具有文化和艺术气质的城市门面。此外,高速沿线亦缺少能代表惠来风土人情的地标设施,无法展示惠来深厚的文化内涵。

最后一层原因与景观尺度和使用体验的欠缺相关。现状高速路两侧多采用防护林形式和较为单调的植被带,缺少适合来往客流观赏观景打卡的空间。收费站前的减速区域也缺乏组团式绿化,旅客在短暂停留时无法感受到舒适而富有特色的环境。

综上所述,惠城高速收费站周边空间缺乏合理的景观尺度和人性化细节,大幅度降低了城市入口的认同度和城市文化的认知度。

四、园林方案设计

1. 总体设计方案

(1)总体布局

在本项目之初,规划团队立足区域交通脉络与城市格局,对收费站及其周边空间形态进行了系统勘察调研。通过归纳现有交通流线与出入口配置,决定采用以“点—线—面”的多层级结构划分整体空间。

一方面,增加具有在地文化符号的景观节点雕塑,通过景观节点及雕塑展现活力山海城市门户印象;其次,高速沿线通过地形梳理和场地高差规划,运用适地适树的绿植原则,通过植被的有序排列让驾驶者能够沿线捕捉层次丰富的景观信息;最后在不同匝道构成的大块绿地中,通过地形营造和组团布置,实现景观主体界面的重构与新生(见图1、2)。

由此构筑的分级秩序,在该尺度较大的场域内有效梳理了不同景观层级,使得交通、景观和人文符号相互补充。高架与匝道交汇处所保留的几块绿地,被视为重要节点和景观界面延伸的潜力基础,为整体塑造门户景观提供更多规划空间。

(2)空间主题与构建

如果说传统高速收费站以标识牌与花坛为主,那么本项目着眼于通过“显性文化”与“暗含意象”两种互补方式来传递惠来的独特气质。第一,在收费站及高速进入惠城镇的主要匝道口设置了主题雕塑(见图3、4)、迎宾标语(见图3)等直观构筑物,让外来人员可以迅速识别城市门户与文化符号;第二,通过起伏地形、线性灯带与背景绿植等更为自然的手法,彰显滨海城市所拥有的包容与开阔气息。收费站出入口设置的一山一水,一静一动山形坡地和帆船雕塑,寓意扬帆起航,未来可期的迎宾标识,展现惠来文化魅力、多元发展的城市形象。该节点不仅丰富了场地感官体验,也拓展了整体空间的层级;既能在远观时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又能在近距离观赏时提供更具细节的审美体验。

2. 重点节点设计

(1)收费站周边节点

收费站一带作为车辆和人流的首接触面,项目在此区域搭建了形象鲜明的“启程平台”。相比常见的简单绿化岛,团队从交通效率与景观展示的双重需求出发,选取了交错布局的道路导视与雕塑小品。收费站进口方向规划了极具细节的侧分绿化带,结合桩景和花境植物,构筑出迎宾式的立体风貌(见图4)。

(2)庆平路与葵和大道交叉口

进入惠来县腹地的过渡地段,本节点以透水铺装与疏林草坡为主,配合一处融合地域符号的“惠来之眼”雕塑,带动周围的街景发生转变(见图5)。道路交汇处从平面上形成扇形广场,利用密闭的绿植围合边界,内部则布置了简洁但富有张力的曲线型条石,代表抽象化的海浪波纹。白天,行人可以经过此路口,观看在斑驳树影掩映下的“惠来之眼”,获得现代而又不失活力的城市体验。夜间,呼应“惠来之眼”的灯带按时段逐次亮起,并在幕布上投影美丽惠来相关宣传片,不断强化惠来城市文化与自然融汇的独特场景。在该节点的雕塑设计中,我们考虑到惠来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采用钢丝网形式构成该雕塑的幕布,实现了夜间投影与抗风性能的完美结合。

(3)沈海高速两侧村庄段

沈海高速沿线经过若干村庄,跨线桥和挡墙立面因年久失修而略显破旧。项目中针对这些区域采取分级提升:一般跨线桥以喷涂与特殊涂料进行统一美化,同时在原有栏杆上镶贴反光浮雕,使车辆行驶时能感受到连续的动线与色彩变幻;相对重要的节点则增设了当地文化符号,运用剪纸风格的镂空装饰反映村镇文化。在白天,干净简洁的涂装让高速沿线变得清爽怡人;至夜晚,栏杆处的点状照明结合浮雕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

(4)惠来老城沿街立面改造

老城沿线建筑风格杂糅,新旧并存,外观与材质千差万别。有人提出是否应当采用统一的复古风,也有人认为更需注重城市肌理与原住民生活方式。于是,在与本地居民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多次商讨后,决定采取渐进式的“一楼一策”,在确立了各个村镇的总体风格后,根据每栋建筑的年代、立面保留度和商业需求,分别辅以清洗、粉刷或软瓷贴面。对于年久失修的窗台和檐口,适度增加线脚或特色花架,与外墙涂刷形成整体对比。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日常维护,也让老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街面在铺装上会依照人流量与观赏需求进行不同材料组合,于白天显现出灵动多元的空间气质,入夜以后则通过巧妙排布的灯饰织构营造平和安定的氛围。

五、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策略与实践

1. 团队建设

项目启动后,我方针对多专业交叉的需求,决定组建具有多领域背景的综合团队,统筹桥梁设计、园林绿化、道路规划、机电设备以及施工监理等环节。各专业成员在前期筹备阶段便已进场,分别开展实地踏勘和资料搜集,汇总后再由专业负责人进行集中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各专业能够及时获取一手信息,形成对施工环境与资源状况的整体认知。

2. 质量控制

为了尽量让施工成果符合设计要求,我方从立项之初便梳理场地高差及交通上的动线关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以对实施过程进行多维度的现场把控。

在项目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后,我牵头成立了驻惠来县现场服务团队,为了减少可能导致返工的技术偏差和劣化最终效果的施工措施。在硬景层面,我方每日定期对材料、关键工序等进行检查,及时跟进现场进度,并比对送样的材料样板,现场敲定材料工艺、色彩等技术环节;在软景层面,我方从苗木选型开始,结合图纸要求重视植物质量的控制。敦促施工单位注意苗木实际长势情况、根系发育状态与苗木规格等情况完成苗木栽植,同时注意苗木运输计划的制定与落实。为保证苗木栽植成活率的提高,我方驻场人员秉承着就地选苗的科学原则,减少运输时间并有效避免运输伤害,选择物美价廉的绿植与信用度高的供应商,为后续维护施工夯实基础[5]。我返回管理人员也注意选择无病害和无损伤的健康苗木,同时与供应商沟通,做好苗木的充分准备,保证施工可以有序与高效进行。例如,树种栽植要注意树穴开挖环节质量控制,底部应考虑添加松软层,厚度为25—35cm,注意松软层要与底肥充分混合。在栽植作业中,保证树木阴阳朝向,阳面为观赏面,因为阳面植物的枝条颜色鲜艳且浓密,可以满足观赏需要。在围堰作业环节,指导施工人员要结合乔木直径来确定围堰实际大小,例如,围堰大小为栽植乔木树径的12-16倍,高度为树径16-22倍[6]。我方还坚持派专人从苗圃号苗,从起苗环节到运输环节全程跟踪,在项目现场合理安排苗木进场顺序和栽植时间。在名贵苗木栽植时,我方还安排多人从人行和车行的不同角度对整个空间的营造进行审视,并对苗木朝向、角度和栽植点位做及时调整,确保最终实施效果的完美

3. 落实各项施工组织安排计划

为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我方还多次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与施工班组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

其一,根据天气、材料到达时间灵活调整工序,并将整个项目场地划分为多个区域,逐区实施施工,分工完成各环节作业。并结合施工现场工人的工作素质与技能制定工作的合理安排,例如,修剪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需要完成修剪作业;每个工作区域分配一名种植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保证人员安排合理。

其二,召开工程例会,根据施工具体进度完成工作总结,让部署周密,增强施工组织安排科学性。

其三,在单个区域施工完成后,我方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对接,培训管养措施并指定养护时间计划,确保施工规范、建成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符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确保了项目最终按时完工,并获得业主单位及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六、结语

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提出新要求,使得风景园林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凸显出重要作用。通过对惠城高速收费站周边整治项目的全过程把控和最终建成效果,相关设计、管理人员带着前瞻性思维,积极运用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做到实时控制,从不同层面出发,做好施工准备,明确质量控制工作内容,保证各施工环节均与质量标准相符合,从而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整体质量有效提升,实现和谐与健康社会的全面构建。从该项目中可以看到园林设计与工程实施之间并非简单的前后期关系,而是在多重目标下的系统协同。该项目从整体布局到节点塑造,从文化表达到实际执行,每一环节都实践了精细化管理、综合统筹和精准把控,才实现了最终效果的完美落地。

参考文献

[1]王金安.园林工程施工中现场设计和协调优化研究[J].居舍,2024,(21):123-126.

[2]林丽芳.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常见问题探析[J].居业,2024,(09):55-57.

[3]张力帆.设计师负责制在园林景观项目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产业,2024,(11):55-57.

[4]何江南.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及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4):148-150.

[5]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