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与策略研究
张龙昊
葫芦岛市海达工程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引言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贯穿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工程实体质量、功能质量和安全质量达到预定标准,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侵袭,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反之,质量缺陷不仅会导致工程寿命缩短、功能受限、运维成本增加,更可能引发溃坝、决堤等灾难性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下文主要探讨了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管理措施。
1 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国家水网建设、重大引调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治理等项目全面推进,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工程存在地质勘察不足、设计标准偏低、施工工艺落后、材料把关不严等问题;一些参建单位质量意识淡薄,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全过程质量管控存在薄弱环节;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给质量管理带来新课题。要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质量管理平台,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化监控。推广先进施工工艺和工法,加强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提高质量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2 当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问题
当前的质量管理重心仍较多地停留在施工阶段,对项目前期的勘察设计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质量跟踪控制相对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细节;重工期、轻质量”的现象在部分项目中依然存在。勘察设计深度不足可能导致施工阶段的重大设计变更,进而引发质量风险。虽然明确了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各方的质量责任,但在实践中,责任交叉、边界模糊、追责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规范,为赶工期、压造价而忽视质量程序的要求,成为质量隐患的源头之一。
2.2 技术方法问题
许多项目的质量检查仍依赖于监理和质检人员的现场目测、手工记录和事后抽查,效率低下且主观性强。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质量全过程监控、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风险智能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尚不深入、不普及,未能充分发挥其“智慧监管”的潜力。同时对于一些深地下、水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等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先进装备的应用覆盖率不高,难以实现对工程实体质量精准、高效、无损伤的全面感知。另外,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在某些细分领域或新工艺方面仍不够完善,作业指导书(SOP)未能完全落实到每一个工序和作业班组,导致施工质量的波动性和随意性较大。“差不多”思想依然存在,距离开创性的“工匠精神”和毫米级的精细化管理尚有差距。
2.3 人员与组织问题
水利行业一线施工人员老龄化、农民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高级技工、熟练掌握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部分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新技术、新标准的学习和掌握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另外未能将“质量第一”的理念内化为所有参建单位和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质量奖惩机制不健全,导致优质优价未能有效实现,挫伤了施工单位创建优质工程的积极性。安全质量培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佳[1]。
3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分析
3.1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厘清各类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推行“产权登记”制度,逐座工程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特别是要解决好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的问题。全面推行水库大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将管护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水利工程的运营管理(如通过 TOT、ROT 等模式)。推行“工程保险 + 风险防控”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并倒逼管理提升。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保障供水工程具备“以水养水”的能力。健全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以安全、效益、效率为核心的管理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经费安排、干部考评等挂钩,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2]。
3.2 推动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制定从巡查检查、安全监测、操作运行、维修养护到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详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SOP),实现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表单化、可视化,减少人为操作的随意性和误差。树立“百年工程”理念,将管理向前延伸至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后续运行维护的便利性和成本。建立完整的工程电子档案(“数字孪生”的雏形),记录从建设到报废处置的全过程信息,为状态评估和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全面质量管理(TQM)等现代管理理念。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和内审,对管理流程进行复盘和优化,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验证效果、固化标准的闭环管理,实现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
3.3 强化监测感知与风险管控
加大投入,对监测设施缺失或老化的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布设先进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微震监测、无人机遥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感知网,实现对工程结构、水位、流量、渗流、变形等关键参数的自动化、实时化采集。基于监测大数据和工程机理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智能诊断和预警模型。实现对工程异常状态的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和超前预警,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警”,变“定期体检”为“实时监护”。同时定期开展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鉴定(如大坝安全鉴定),动态掌握工程安全状况。修订完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化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抢险物资、设备、队伍“三到位”[4]。
结束语
展望未来,以“数字孪生水利”为最高形态的智慧水利建设将是主攻方向。未来的水利工程管理,将是一个与物理工程同步仿真运行、交互映射、虚实共生的数字孪生体。管理人员可以在数字世界中模拟各种运行工况和风险情景,进行预演和优化,最终在物理世界中执行最优决策,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超前瞻、全透明、高精准和自适应。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提升策略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01):247-249.
[2] 吴运华 . 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策略研究 [N]. 科学导报 ,2022-06-21(B03).
[3] 胡瑜 . 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策略探讨 [J]. 四川水泥 ,2022,(02):194-195.
[4] 张婧 . 水利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常见问题及提升思路探讨 [J]. 地下水 ,2021,43(06):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