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守艺匠心
张馨月 杨新婷 胡子涵 杨瑞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5
基金项目:四川传媒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3669003
摘要:通过解构非遗手工艺在民族服饰中的文化符号价值、技艺独特性及流失现状,提出"形-意-技"三维设计方法论,结合数字技术构建非遗基因库和沉浸式传播体系。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设计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时尚设计;文化传承;数字化保护;符号转译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目前的生存困境与时尚产业对文化符号的需求来看,如何平衡传统技艺的本真性与现代审美的创新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保留其传统元素,在服饰的剪裁、款式、配饰加入时尚元素,兼顾舒适性与时尚感,强调民族服饰自信与自由度的表达,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方法论,拓展时尚设计的文化深度,共创现代时尚与非遗的双赢局面。
一、非遗手工艺在民族服饰中的价值解构
(一)文化符号学分析
非遗中的文化符号(图案、纹样、色彩、材质、声音、音乐、行为、仪式等)多种多样[1],展现瑰丽多彩的艺术风貌和各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非遗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过程中,非遗的“符号化”很重要。深入研究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将独有的民族元素与当下的审美趣味融合,探寻各个民族中象征其身份和信仰的符号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创造出新的民族美学。
(二)民族服饰技艺独特性
民族服饰技艺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其视觉符号上,更在于其制作工艺、材料选择、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性的不可替代,非遗独特的技艺(材料、工艺、纹样、功能等)与现代时装审美相互碰撞,承载着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以侗族亮布为例,采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原料,120天的生产周期律动,经冷染技术、万次捶打、枫香熏蒸的关键工艺,呈现独特的光、声学特性及触觉反馈,这种“科技非遗”特质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跨学科研究范本,这种“活态”的非遗文化将古老的东方技艺完美呈现[2]。
(三)技艺当代流失现状
非遗手工技艺的流失呈系统性危机。据 UNESCO报告显示,全球53%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风险。技艺流失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表现为“三链断裂”现象(材料链断裂、工具链失传、知识链断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经济的挤压效应,据川大22年调研[3],90后群体中技艺流失的本质就是非遗“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应脱离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转向构建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新型发展+数字化备份”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
二、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路径
(一)设计方法论:“形-意-技”三维模型
形(款式):进行结构创新与现代服饰轮廓的解构与重组,改良旗袍的立体剪裁结合傣族筒裙的A字轮廓,形成“新东方廓形”。设计可拆卸饰品道具组建(如腰链、领扣),适配多场景穿搭需求。例如Dior2022早秋系列融合苗族百褶裙结构,通过激光切割实现轻量化处理。
意(文化):扎染渐变工艺在牛仔时装中模拟山水晕染效果,是文化符号的隐喻设计;采用叙事性图案,通过算法生成图案动态渐变,以Gucci2017彝族虎纹围巾为例,保留图腾比例,但是调整了色彩饱和度以适应现代时尚审美[4]。
技(工艺):以数字赋能传统,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镂空银饰纹样;进行可持续创新发展与混合制造,如侗族亮布工艺改良,用植物染与超声波固色将制作周期缩短至7天。
(二)用户需求驱动精准设计
据问卷数据调查,85后消费者对“文化辨识度”与“日常实穿性”的双重诉求,78%优先选择“文化辨识度+实穿性”兼备单品(如扎染衬衫、改良旗袍外套),62%接受溢价(溢价区间15-30%),但要求工艺可见性(如外露的刺绣线迹)。
三、多媒体技术赋能非遗传播
(一)数字化记录与存储:构建非遗基因库
应用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对苗族银饰、侗族亮布等非遗物件进行毫米级建模,建立可交互的三维数字档案。通过惯性传感器可以对工艺动作进行捕捉,记录匠人刺绣、织布等动作数据,形成“标准化工艺流程图”,解决“隐性知识”传承难题。
(二) 影像叙事策略:AR/VR技术应用
AR技术可以增强现实交互,例如服装标签嵌入NFC芯片,手机扫描后观看AR技术还原的白族扎染“针法拆解”制作流程,还可以实现虚拟穿搭民族服饰等。VR技术实现打造元宇宙非遗空间,用户通过VR头显学习苏绣“双面三异绣”针法,AI教练实时纠正手势,以敦煌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VR项目为例[5],通过“数字孪生+沉浸式叙事”技术,重塑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历史时空,实现“时空折叠+人机共生+文化解码”三维度创新,日均体验量超1.2万人次。
(三)社交化传播:短视频与算法赋能
采用微叙事内容生产,设计分镜脚本设计,特写镜头强调+中景+全景,使用算法推荐优化训练非遗垂直AI模型,精准推送内容。
四、争议与反思
(一)文化符号的挪用与误读争议
部分现代设计仅提取视觉元素而剥离文化语境,非遗民族服饰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边界仍具有很多不清晰现象;知识产权面临困境,如国际奢侈品牌2018年直接挪用彝族祭祀服饰中的“虎纹”案,剥离其“驱邪避祸”的原始寓意,引发文化侵权诉讼。某快时尚品牌将苗族银饰简化为电镀塑料配件,导致工艺价值贬损率达72%[6]。
(二)技艺本真性的技术冲击
量化研究数据显示,现代设计传统服饰工时效率提升,但文化感知价值大大降低,存在代际认知差异,传承人群强调“手工温度”,但新锐设计师群体倾向“数字优先”[7]。非遗产品大幅溢价,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和工艺简化,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诉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非遗手工技艺与民族服饰融合的"形-意-技"三维创新方法,构建数字化传承体系,通过基因库建设和AR/VR技术实现活态保护。针对文化误读问题,建立保留核心基因(≥20%)的动态平衡机制。未来将从元宇宙技术、产业标准、产权保护三方面深化发展,最终形成“数字化基因库”和“时尚指数”评估体系,形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非遗保护与时尚产业的共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Malcolm Barnard,Fashion as Communication[M],2022:37
[2]赖超文,数字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华东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1):1-2
[3]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传统织造技艺传承报告》[R],成都:四川大学,2023.
[4]Gucci2017年与彝族工匠合作系列市场分析[EB/OL],2017:1-1
[5]敦煌研究院,腾讯互娱《数字藏经洞技术白皮书》[R],兰州:敦煌研究院2023.
[6]中国服饰研究院《调研数据》[DB/OL][2025:4]
[7]中国工匠协会《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工匠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