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治理研究

作者

邓颖婷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关键力量。2019 年启动的“双高计划”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首轮建设在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标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双高计划”迈入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核心,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新双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群的建设不再是单个优势专业的简单集合,而是成为高职院校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内部组织形态、激发办学活力的战略支点。

专业群通过将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相融的专业进行有机整合,旨在实现资源集聚效应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从而更敏捷地响应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其建设水平与治理效能,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然而,纵观当前实践,许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仍面临“集而不群”、“资源共享难”、“管理运行僵化”等严峻挑战,传统的系部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跨域性、灵活性要求。

因此,在“新双高”这一宏大背景下,如何精准把握时代要求,深刻反思现实困境,并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探寻专业群建设与优化的系统路径,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深入探析,以资借鉴。

一、“新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的新要求

“新双高”阶段是对首轮建设的深化与超越,其重心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的质量提升”,这对专业群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使命。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

专业群建设必须超越传统的校本视角,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布局须紧密对接“制造强国”、“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及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培养目标应聚焦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以及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的人才支撑,彰显高职教育在服务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对接产业升级的动态要求

在产业技术革命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专业群必须具备动态适应与自我革新的能力。其建设逻辑应从“面向静态岗位”转变为“面向产业技术迭代与职业变迁流程”。这意味着专业群需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同步共振”机制,实时跟踪产业技术前沿和职业标准变化,并具备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迅速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标准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三)促进融合创新的内在要求

“新双高”本质是创新驱动,专业群应成为集成创新的平台。这种融合体现在三重维度:一是群内专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核心要素的共建共享与重构,形成育人合力。二是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群群对接”,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形成共生共长的生态体系。三是科教融汇,鼓励师生将真实项目、创新实践融入教学,反哺产业,实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双提升。

(四)提升治理效能的机制要求

高效的治理是保障专业群健康运行的基石。“新双高”要求突破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范式,构建与专业群组织特性相匹配的现代治理体系。这要求院校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赋予专业群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建立以章程、标准、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实现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与敏捷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专业群建设已广泛开展,但许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仍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组群逻辑科学性不足,与产业适配度不高

许多专业群的组建缺乏充分的产业调研和科学论证,存在“为群而群”或“强拉硬配”的现象。有的院校简单地将招生热门专业或现有强势专业进行拼凑,群内各专业间内在联系薄弱,缺乏共同的技术基础或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这种“形聚神散”的组群方式,导致专业群无法形成合力,也难以精准对接产业集群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背离了组群的初衷。

(二)资源共享机制不畅,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资源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优势所在,但实践中却困难重重。由于长期形成的院系壁垒和“专业所有制”思维,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等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管理与开放共享。课程互选、师资互聘、学分互认等机制往往停留在文件层面,实施阻力大,协同育人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资源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三)治理结构权责不清,管理运行效能低下

专业群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运行与传统的院系管理体制存在天然冲突。许多院校未能及时对治理结构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专业群负责人的权、责、利不匹配。在人、财、物等关键资源的调配权上受限过多,难以有效统筹群内各项建设工作。同时,跨部门的协调成本高,决策流程长,降低了专业群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影响了建设效率与效果。

(四)评价激励机制滞后,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目前,对专业群的评价多侧重于硬件投入、项目数量等静态指标,而对其建设过程、产出质量和长远效益的关注不够。评价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资源整合、创新服务等核心要素。此外,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仍主要与个人专业或所在院系绑定,未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跨专业、跨部门的群内协同工作的积极性,缺乏内在的、持续的改革动力。

三、“新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建设与治理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专业群建设与治理的新范式。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业- 专业- 就业”联动的组群逻辑

深化产业需求分析:建立常态化产业调研机制,运用大数据等手段,精准分析区域产业链结构、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明确专业群所服务的核心产业领域和岗位群。

科学规划群内结构:依据技术技能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协同的原则,定群内核心专业与支撑专业,形成结构清晰、逻辑紧密、优势互补的专业集群生态。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建立专业群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变化定期评估群内结构的合理性,及时增设新方向、淘汰落后专业,保持专业群的活力与适应性。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政- 校- 行 - 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共建高水平实体: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实体化运行平台,将其打造为专业群建设的“特区”和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

共商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标准开发与实践教学设计,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流程融入教学全过程。

共享互聘师资队伍:建立“固定岗 + 流动岗”的师资配置机制,大力引进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担任产业导师,同时派送专业教师入企实践,打造混编式、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三)创新治理机制,建立“矩阵式”柔性组织与赋能体系

明确专业群主体地位:赋予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调配、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成为资源整合、教学组织和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

推行“矩阵式”管理模式:构建“学校- 专业群”二维管理体系。纵向是学校的战略领导与资源支持,横向是以专业群负责人为核心的项目式管理团队,负责群的日常运营与建设,实现跨专业、跨部门的灵活协同。

完善配套制度保障:改革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出台支持专业群建设的专项政策,建立与跨专业协同工作相匹配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四)健全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

构建多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涵盖“投入- 过程- 产出- 影响”全过程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人才培养质量、资源整合效率、产教融合深度、服务贡献度等,引入行业企业、毕业生、第三方机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

建立常态化监测数据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专业群建设状态数据采集与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关键指标变化,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与决策。

形成闭环反馈改进机制:将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奖励、项目申报等挂钩,并用于诊断问题、反馈指导专业群的持续改进,形成“评价- 反馈- 改进 - 提升”的良性循环。

在“新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项目,而是驱动高职院校整体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深刻转变。高职院校必须立足新时代要求,坚持战略导向、产业逻辑和系统思维,以破解组群科学化、资源共享化、治理现代化等核心难题为突破口,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治理机制、健全评价体系等一体化路径,全面提升专业群的建设质量与治理效能。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协同优势,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建设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 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Z]. 2019.

[2] 周建松,陈正江 . 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的逻辑意蕴、建设重点与实施路径 [J]. 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6): 94-101.

[3] 任占营 .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54-158.

[4] 周衍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5):103-108.

[5] 周建松,唐林伟 . 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模式与治理结构创新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12-17.

[6] 周丙洋 .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维度与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5-

[7] 周哲民,刘一华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研究 [J]. 职教论坛,2022,38(01):40-46.

[8] 周劲松,李梦卿.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 动因、机理与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4):107-113.

[9] 王亚南,石伟平 .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历程、模式与未来走向 [J]. 高校探索,2022,(02):105-111.

[10] 陈衍,郭新华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变革研究 [J]. 教育研究,2020,41(08):125-136.

作者简介:邓颖婷(1988-),女,湖南武冈人讲师。(广东 东莞523000)。本文系 2024 年科研基金资助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治理研究,课题编号:2024c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