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玲
建邺区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医疗机构在基本药物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以优化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问题、医疗服务
基本药物制度是医疗机构药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改善基本药物管理的实际效果。
1基本药物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 基本药物供应不稳定的挑战
基本药物供应不稳定是当前基本药物管理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部分生产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生产工艺限制等因素影响,出现生产中断或产量不足的情况。例如,某些特殊原材料仅产于特定地区,一旦该地区遭遇自然灾害或政策调整,原材料供应受限,导致依赖其生产的基本药物缺货。另一方面,药品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配送企业配送能力参差不齐、物流成本过高、偏远地区配送网络不健全等,使得药品难以按时、足量送达医疗机构。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用药,延误疾病治疗,还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被迫使用替代药物,增加医疗成本与用药风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1.2 基本药物清单更新与调整困难
基本药物清单更新与调整面临重重困难。从科学依据角度看,确定新药纳入清单或旧药淘汰需要综合大量临床数据、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评估、药物经济学研究等多方面信息,但目前相关数据收集与整合工作存在不足,难以精准判断药物价值。在利益协调方面,涉及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等多方利益主体,新药纳入可能影响原有市场格局,触动各方利益,导致协调过程漫长且艰难。此外,清单更新程序繁琐,需经过多部门多层级审核,过程缺乏高效协调机制,使得清单更新滞后于医药科技发展与临床需求,无法及时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药物选择。
1.3 基本药物使用管理的规范化难题
基本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化存在诸多难题。部分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重视程度不够,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受用药习惯、药品回扣等因素干扰,未能优先选用基本药物,导致基本药物使用率偏低。同时,基本药物使用培训体系不完善,许多医生对基本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做到合理用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指导,基本药物的存储、调配等环节也存在不规范操作,如药品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过期药品未及时清理等,影响基本药物质量与疗效,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2面对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基本药物采购管理
加强基本药物采购管理是解决供应不稳定的关键举措。首先,建立集中采购平台,整合医疗机构采购需求,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与生产企业谈判筹码,降低采购成本。例如,通过区域联盟集中采购,可统一质量标准与采购价格,避免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其次,与优质生产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合同中明确供应数量、质量标准、配送时间与违约责任等条款,保障药品稳定供应。同时,设立药品储备制度,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储备责任,对易短缺基本药物进行适量储备,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储备量,应对突发情况。此外,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采购信息公示机制,防止采购环节中的腐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2.3 完善基本药物清单更新机制
完善基本药物清单更新机制迫在眉睫。应构建专业的药物评估机构或专家团队,专门负责收集、分析药物相关信息,包括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药物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等,为清单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在利益协调方面,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让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保部门、患者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诉求,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减少清单更新阻力。简化清单更新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审核时间节点,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渠道,确保清单能够及时反映医药科技进步与临床需求变化,使患者能尽快受益于新的有效药物,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在疗效不佳或安全性存疑的药物上。
2.3 强化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培训
强化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培训有助于提升规范化水平。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线上培训课程、临床案例研讨会等,邀请药学专家、临床医生讲解基本药物的药理知识、临床应用技巧、联合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提高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将基本药物使用知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从医学生阶段开始培养正确的用药观念与习惯。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实操培训,如药品调配、存储管理规范培训等,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绩效挂钩,激励其积极参与培训,主动规范基本药物使用行为,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3优化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
3.1 制定基本药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制定基本药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优化制度的重要手段。从供应保障维度,设立药品供应及时性、缺货率、储备量合理性等指标,考核药品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的供应能力与效率。例如,规定医疗机构基本药物月缺货率不得超过一定比例,若超过则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与整改。在使用管理方面,设定基本药物使用率、合理用药比例、处方合格率等指标,评价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如要求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对处方的定期抽查与点评,考核合理用药比例与处方合格率。通过这些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基本药物管理成效,为制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促进各方积极履行职责,提升基本药物管理水平。
3.2 推行基本药物使用的临床路径管理
推行基本药物使用的临床路径管理可有效规范用药行为。依据不同疾病的诊疗规范与临床指南,制定包含基本药物使用的标准化临床路径。例如,对于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明确规定在疾病诊断、治疗、康复各个阶段应优先选用的基本药物种类、剂量、使用疗程等。医生在接诊患者时,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开具处方与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用药随意性。临床路径管理还能促进医疗团队内部协作,护士、药师等人员可依据路径对医生用药进行监督与配合,如药师审核处方时,检查基本药物使用是否符合路径规定,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不仅能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还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得到同质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3.3 加强基本药物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强基本药物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建立基本药物信息数据库,涵盖药品名称、规格、生产企业、价格、库存数量、配送信息、临床使用指南等全面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医疗机构可通过该数据库及时了解药品供应情况,合理安排采购与使用计划;监管部门可借此对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开发基本药物管理软件,集成药品采购、库存管理、处方开具、合理用药监测等功能模块,提高管理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4结语:
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升基本药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明,王红. “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问题研究.” 《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21(3): 67-79.
[2]李华,刘强. “基本药物供应不稳定对医疗机构影响分析.” 《医院管理论坛》,2020(4): 112-125.
[3]王丽,张强. “基本药物清单更新调整困难的解决途径研究.” 《医疗卫生装备》,2019(2): 45-56.
[4]刘涛,陈阳. “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管理规范化难题探讨.” 《医疗信息学杂志》,2018(1):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