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IP赋能视域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谭英正 盘彩玲 赵亮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基金项目:202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413667006)

摘要: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酷玩陈皮IP赋能探寻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依托,构建"文化挖掘-IP塑造-产业融合"三维分析框架,探究IP赋能机制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实现路径。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法,系统梳理新会陈皮非遗文化价值内涵,创新性构建"数字化溯源+标准化生产+IP化运营+文旅融合"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研究表明:IP赋能可使非遗文化附加值提升37%-52%,带动区域经济增收效应达1:5.8;同时提出"非遗IP矩阵构建-跨媒介叙事传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

IP赋能;陈皮非遗文化;乡村振兴;湾区经济

1.引言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举全国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每天都有两种语言消失,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消亡往往伴随着非遗的失传。在我国,许多非遗项目也因传承人老龄化、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逐渐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下,IP赋能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IP赋能不仅能够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IP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

2.IP赋能非遗文化发展现状与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非遗文化在传承和推广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非遗文化多以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形式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效率需求;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有限,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在科技助农,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大背景下,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新会陈皮以其独特的“道地性”和药用价值闻名,被誉为“千年人参,百年陈皮”[1]。其制作技艺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然而,随着市场扩张,新会陈皮面临异地柑冒充、虚标年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品牌声誉。

3.新媒体视角下IP赋能陈皮非遗文化发展新模式

新会陈皮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新会陈皮为例,通过IP赋能模式,深入挖掘陈皮非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现代感和互动性的IP形象,并结合新媒体营销、文创产品、旅游研学开发等手段,旨在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

本团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和产品的简单包装,更是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营销策略, 将乡村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消费趋势相结合,使乡村特色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鲜血液。通过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我们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实际 工作中。这些青年人才不仅带来了新的思维和观念,更为乡村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4.IP赋能陈皮非遗文化的实践路径

4.1数字化溯源与标准化建设

新会陈皮村通过“数字化溯源+标准化闭环”模式,将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深度串联,确保每一片陈皮可追溯、可验证[3]。2024年,新会陈皮村的鲜果合格率达96%,并通过扫码查询系统向消费者开放产地坐标、质检报告等信息,构建了透明、可信的消费环境。

4.2文化IP与品牌塑造

新会陈皮通过打造“陈皮+”高端礼品、开发陈皮茶饮等创新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IP。例如,新陈言志品牌推出“金银满屋”“黄金时代”等系列产品,不仅传播了非遗魅力,还创造了强社交属性的消费体验。

5.IP赋能 陈皮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

5.1提高经济效益

新会陈皮产业通过IP赋能,实现了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力的双重提升。2024年,新会柑核心种植区的鲜果价格达到20元/斤,较往年显著上涨,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 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非遗工坊、文化节庆等活动,新会陈皮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5.2推动国际化与品牌化

加强陈皮IP品牌建设,可以通过国际展会、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同时,探索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陈皮产品,推动陈皮非遗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新会陈皮的独特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展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新媒体视域下IP赋能陈皮非遗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6.1IP形象设计与创新

通过实地调研和历史资料研究,深入挖掘新会陈皮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功效等。结合陈皮的色香味、功能以及当地历史情怀,设计出具有故事性、互动性和现代感的陈皮IP形象“陈皮仔”。该形象不仅具有可爱颜值,还通过与网络媒体人等的互动,延长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时间。基于陈皮IP形象,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冰箱贴、玩偶、服装、卡牌、数字邮票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6.2新媒体营销与推广

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组成新媒体矩阵发布优质内容和相关话题,增加曝光率和流量。同时,通过付费推广和与KOL合作,提高陈皮IP品牌知名度和转化率。搭建综合性数字媒体平台、小程序、网站等,销售陈皮IP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6.3教育融合与人才培养

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技能。同时,组织大中小学生到新会陈皮村、陈皮博物馆研学,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提高青少年对陈皮文化的了解,增强对陈皮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7.结语

新会陈皮通过IP赋能,不仅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新会陈皮产业将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本项目通过IP赋能模式,成功挖掘和利用了新会陈皮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项目将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陈皮IP+教育”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贺燕林,杨中林. 陈皮不同提取物及橙皮苷部位的抗炎活性比较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3): 23-25.

[2]周楚杨.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物IP赋能乡村传统手工艺”设计研究与实践[D]. 四川美术学院, 2022.Chu Yang Zhou. 四川美术学院, 2022.

[3]董小湘. 农产品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赋能智慧农业发展[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22): 24-26,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