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杨梦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高端化发展趋势,2024 年全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5 万亿元,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 3.3 亿吨。食品物流作为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键环节,其配送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企业成本与消费者体验。然而,当前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生鲜食品腐损率高达 12 % - 1 5 % ,远超发达国家的 5 % - 1 0 % ,暴露冷链物流温控技术短板;二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占比超过3 0 % ,路径规划不合理、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消费者对配送时效、服务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倒逼企业加快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保障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物流配送体系现状

作为物流枢纽的郑州主仓面积达 8000 平方米,划分为常温区、冷藏区与分拣区,其中冷藏区配备的温控系统曾因故障导致多批次速冻食品变质,暴露出设备维护的短板;洛阳、商丘分仓作为前置仓仅存放区域畅销品,但因库存由总部统一每周补货,常出现断货与滞销并存的现象,2024 年第二季度洛阳仓缺货率与滞销品积压占比分别达 12 % 和 18 % 。库存管理依赖传统人工盘点与滞后 24 小时更新的 ERP 系统,总部与分仓、仓库与配送车队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如 2024 年 4 月商丘分仓曾因系统数据误差导致千余单订单延迟发货,库存周转率3.2 次/ 年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运输环节中,自有车队主要承担郑州周边 200 公里内配送,虽保障了部分区域的配送可控性,但车辆日均空载率达 3 5 % ,返程资源浪费严重;长途运输依赖的第三方物流采用零担模式,运输周期较自有车队延长 1-2 天,且多次装卸导致包装破损率高达 9 . 2 % ,显著高于自有车队的 。末端配送在市区依赖合作快递公司,乡镇地区则通过邮政代理点中转,冷链食品在乡镇配送中被迫改用保温箱 + 冰袋,不仅延长配送时效,还增加了变质风险。三级配送网络以郑州主仓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分仓与配送站点的管理标准不统一,导致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的成本占比失衡,郑州市“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达 3.2 元 / 单,高于行业标杆企业 2 0 % 以上。

订单处理流程中,经销商订单仍依赖电话与Excel 人工录入,平均响应时间长达6 小时,促销期电商订单漏抓问题时有发生;分拣环节采用效率低下的“摘果式”人工操作,高峰期分拣错误率达 5 % ,速冻食品分拣后若未在 10 分钟内转入冷藏暂存区,核心温控指标将大幅波动。运输调度完全依赖调度员经验,车辆载重利用率平均仅 6 5 % ,单程平均多行驶15 公里,冷链车返程空驶率高达 70 % ,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不足。交付环节中,B 端订单签收流程繁琐,C 端订单超六成通过代收点交付,导致破损责任难以追溯,2024 年上半年代收点环节的破损投诉占比接近 5 0 % 。

二、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物流配送现存问题

1. 配送效率层面的结构性低效问题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集中体现在运输资源利用率不足与作业流程粗放化。在运输环节,自有车队承担的短途配送中,车辆日均空载率达 3 5 % ,返程带货率仅 3 0 % ,2024 年冷链车返程空驶里程累计达42 万公里,相当于浪费1200 吨运力资源;长途运输依赖的第三方物流采用零担模式,运输周期较自营车队延长 1-2 天,且因多次转包导致郑州至武汉等干线运输时效波动达 ± 6 小时。

分拣作业仍依赖人工“摘果式”操作,高峰期人均日处理订单仅 80 单,不足自动化分拣系统效率的 1/3,2024 年春节前因分拣延误导致超 5000 单订单滞后出库。订单响应链条冗长,经销商订单人工录入耗时 2-4 小时,电商订单系统对接在促销期出现 1 . 2 % 的漏单率,整体订单响应时间达 12 小时,是行业优秀水平的 6 倍。运输调度完全依赖人工经验,未引入智能路径规划系统,导致车辆载重利用率长期低于 7 0 % ,郑州至洛阳往返路线中,因路径绕路平均每车次多消耗燃油3 升,全年累计增加燃油成本超20 万元。

2. 配送安全层面的质量管控漏洞

食品配送的安全性保障存在多环节短板。包装环节,现有纸箱耐破指数仅 ,低于食品运输标准 5 0 0 k P a ,2024 年上半年因包装破损导致的客户投诉占比达 3 0 % ,其中第三方物流运输中装卸抛扔率达 2 5 % ,直接引发 6 0 % 的纸箱撕裂问题;速冻食品采用的传统泡沫保温箱在常温环境下保温时效仅 6 小时,乡镇配送中因配送延迟超 8 小时导致的变质投诉占比达 45 % . 。冷链运输环节,2023 年温控系统故障导致 3 批次共 12 吨速冻食品变质,损失达15 万元;在用冷链车中, 3 0 % 的温度监控设备存在数据延迟上传问题,2024 年Q2 第三方物流运输中因温控异常未及时预警导致的变质事件占比达 。仓储管理方面,郑州主仓冷藏区制冷机组老化,温度波动幅度达 ± 4 % ,超过设定标准 ± 2 % ;洛阳、商丘分仓库存盘点依赖人工,2024 年 Q2 因库存数据滞后导致的缺货与滞销并存现象,直接造成 28 万元的库存减值损失,库存周转率3.2 次/ 年,远低于行业平均4.5 次/ 年的水平。

3. 管理体系层面的协同机制缺陷

物流管理体系未能形成高效协同的运作机制。信息化建设滞后,核心 ERP 系统模块陈旧,仓储管理与运输调度功能相互割裂,库存数据无法实时同步至配送端,2024 年 4 月商丘分仓因系统数据误差导致1200 单订单延迟发货;分拣环节未引入WMS 系统,库位规划依赖人工经验,畅销品与滞销品混放现象普遍,拣货路径平均增加 。质量管控责任划分模糊,仓储部门与运输部门对破损、变质问题的责任界定存在争议,2024 年上半年 36 起质量事故中,22 起因责任不清导致处理延误;质检流程仅覆盖出厂环节,对运输途中的质量波动缺乏追溯能力,第三方物流的质量违约成本低(单次事故最高赔偿仅 5000 元),难以形成有效约束。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失衡,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达 12 % ,远超行业平均 8 % ,但高成本并未转化为高质量服务——2024 年用于包装材料升级的投入仅占物流成本的 3 % ,而因质量问题产生的售后损失达 210 万元,占物流成本的 6 . 3 % ,形成“成本虚高 - 质量漏损”的恶性循环。此外,组织架构中缺乏专职的物流质量管控岗位,现有管理人员多从生产、销售部门调任,物流专业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优化措施落地效果打折。

综上所述,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的呈现许多物流配送问题。在配送效率上,车辆日均空载率达 3 5 % ,仅郑州 - 洛阳路线因路径不合理每年多消耗燃油成本超 20 万元,整体配送效率较行业标杆低 2 0 % ;安全保障方面,冷链环节温控异常导致年均 15 万元以上的食品变质损失,包装破损引发的投诉占比高达 3 0 % ;服务质量层面,电商客户订单轨迹更新滞后3 小时,异常订单处理周期长达 5 天,导致客户流失率达 2 0 % ;管理体系上,信息系统割裂造成 1200 单订单延迟发货,售后损失与物流成本投入严重失衡。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运营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亟需通过系统性优化加以解决。

三、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物流配送质量提升对策

1. 配送效率提升策略

1.1. 基于遗传算法的配送路径优化

针对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原有配送路径存在的迂回绕行与时效不稳定问题,研究引入遗传算法构建路径优化模型,以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最小化为核心目标,综合考虑车辆载重限制、客户唯一性配送及车辆往返配送中心等约束条件,通过数学建模实现对配送路径的系统性优化。算法设计上采用整数编码将客户配送顺序转化为可计算序列,通过随机生成初始种群、轮盘赌选择、部分匹配交叉及交换变异等操作,逐步迭代筛选最优路径,以适应度函数衡量路径优劣并设定迭代终止条件,确保算法在合理时间内收敛至高效解。

1.2. 自动化分拣系统引入与作业流程再造

自动化分拣系统选型与引入:经过市场调研,选择某品牌自动化分拣系统,其具有分拣速度快、准确率高、兼容性强等特点,能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引入过程包括设备订购、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环节,设备安装调试需根据公司仓库布局进行定制化调整,人员培训则要确保员工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和维护技能。

作业流程再造:原仓储和分拣作业流程繁琐、效率低,现进行如下优化:

订单接收与处理:订单信息实时导入系统,自动识别客户地址和产品信息,生成分拣任务。(2)货物存储与管理:采用条形码或 RFID 标签对货物进行标识,入库时自动登记货物信息和存储位置。(3)分拣作业:自动化分拣系统根据分拣任务,自动识别货物并进行分拣,分拣完成后自动贴上配送标签。(5)配送安排:分拣好的货物直接送至发货区,与配送车辆进行无缝对接。

通过引入自动化分拣系统并再造作业流程,企业能够实现分拣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分拣效率与准确率,缩短订单处理时间,为配送时效提供有力保障。

京东物流在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中,引入了自动化分拣系统。该系统采用高速分拣带、智能识别摄像头和机器人分拣臂,可实现对不同尺寸、重量包裹的精准分拣。在 2023 年的“618”购物节期间,亚洲一号园区面对日均超 500 万件的订单量,自动化分拣系统将单件包裹分拣时间压缩至 5 秒,分拣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 4 倍,且分拣准确率高达 9 9 . 9 % 。通过与智能仓储系统和配送调度系统的无缝对接,订单从接收至出库的时间从原来的 4 小时缩短至1.5 小时,大幅提升了整体物流配送效率。

2 配送安全保障措施

在食品物流配送过程中,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可从以下三方面提升配送安全水平:

(1)食品专用包装材料研发与包装工艺改进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存在一定局限性,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应投入研发适合自身食品特点的专用包装材料。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比如采用新型的复合材料,提升包装的防潮、保温等性能。同时优化包装工艺,采用更先进的自动化包装设备,提高包装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减少食品在包装环节的损耗。

(2)冷链物流全程温控系统升级

冷链食品对温控要求极高。据相关研究,冷链环节温度波动会直接影响食品品质和保质期。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需升级冷链设备,采用更高效的制冷机组和保温材料。同时,完善冷链温控监控体系,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数据记录仪,实现全程温湿度实时监控和自动调节。目前行业内的先进冷链系统可将温度控制精度提升至 ± 0 . 5 ℃以内,大大降低了冷链食品的损耗率。

(3)仓储环境智能化管理

仓储环境对食品质量影响显著。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应推进仓储环境智能化管理,安装温湿度自动调节系统,当温湿度超出食品储存要求范围时,系统自动启停相关设备进行调节。同时,建立虫害智能化监测和防治体系,降低虫害风险。行业内一些先进仓库通过智能化管理,仓储环境相关指标合格率可达 9 8 % 以上,食品储存安全性显著提高。

通过研发专用包装材料、升级冷链温控系统及智能化管理仓储环境,企业能够构建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降低食品损耗率,保障食品品质安全。

光明乳业在冷链物流配送方面,对温控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其运输车辆配备了新一代智能制冷机组和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可将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控制在 ± 0 . 3 % 以内。同时,光明乳业研发了专用的保温箱,采用新型相变材料和多层隔热结构,确保产品在中转和末端配送环节的温度稳定性。在2024 年夏季高温期间,光明乳业向上海各零售网点配送低温酸奶,尽管外界气温高达 38℃,但通过全程温控系统和专用包装,到货后产品的菌落总数符合国家标准,品质完好率达 1 0 0 % ,客户投诉量同比下降

结束语:

本研究以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物流配送质量提升展开深入分析,提出技术赋能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综合提升策略。在效率提升上,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配送路径、引入自动化分拣系统、开发动态调度平台,构建智能化作业体系;在安全保障上,研发专用包装材料、升级冷链温控系统、推进仓储环境智能化,强化全链条质量防护;在服务升级上,建设实时追踪系统、完善异常响应机制、实施末端服务标准化,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管理优化上,升级信息系统、明确质量管控责任、构建成本质量平衡模型,推动管理体系系统化变革。

本研究结合食品物流特性,将理论方法与企业实践结合,不仅为米立方公司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也为区域中小食品企业物流配送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补充价值与行业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怀瑾 , 曾维安 . 物流配送效率提升探索与实践 [J]. 物流工程与管理 , 2017, 39 (04):64-66.

[2] 谢韫颖 . 智慧物流企业配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D].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34(09):35-38.

[3] 郭小花 . 基于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期间快递企业配送效率提升研究 [J]. 中国包装 ,2016, 36 (01): 74-76.

[4] 姜吴凡 , 董庆峰 , 于书田等 . 智能设备促进物流质量提升的应用研究 [J]. 时代汽车 ,2023, (22): 31-33.

[5] 祖庆华 , 腾达 , 程健伟 . 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的可视化仿真与优化研究 [J]. 物流技术与应用 , 2023, 28 (03): 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