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王一帆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构建专业教学与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的“三全育人”课程体系。破解"思政-专业"两张皮难题,以"同向同行"为目标重构课程标准。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劳模精神、创新意识等要素融入实训环节,借助VR技术还原重大工程现场,增强职业使命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民主爱国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言

高职院校是承担国家职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重镇,它不仅是培养简单意义上的技能人员,还要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因此,如何将“三全育人”原则贯彻在职业教育课堂上是值得探索的。“三全育人”原则上既不能单只着眼于本校的教学环境变革而产生的教学理念创新,也应该考虑促成教学观念革新的时代背景,并看到过往教育思想的教学与管理方法,以及将面临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实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要贯彻“三全育人”思路,既需具备教学思想革新的实用性,又需具备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实用性。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

“三全育人"是指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进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它的提出重新定义了教育工作的内涵,使其打破了过去教育机械化的片面性。这就表明,高校的所有教师都应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最终使命进行落实,在赋予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效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为同学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活动,搭建便利的体育设施与场所,要求食堂提供新鲜,美味,健康,品类丰富的菜品。在教学方面,要对专业课程的教育加以改进,将人文思政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同学增强对自身专业以及未来发展的整体了解,以便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索“三全育人”的途径

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能力和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深入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心灵需求,选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与课程,巧妙地把思政教学元素和专业课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并正确加以指导与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觉悟。

第二,创新教育理念。当前, 部分教师对“三全育人”理念理解不足,需通过培训强化协同育人意识,例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确标注思政融入点。

第三,注重道德教育。道德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具有重要基石意义。需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德育资源,如通过“义利之辨”案例引导学生平衡个人与社会利益。引导学生构建古今连贯的价值判断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四,强调教学研究。在课堂思政知识工作教育开展中,教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教育活动, 教师需基于学情设计思政教学方案,避免机械灌输。

第五,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整体深化教育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要根据“三全育人”背景进行考核和评估。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三大辩证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遭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困境,实践中存在着“技能重于德育”的倾向,《202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的我国62.3%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并未加入课程思政阵营,说明教学主体价值引领意识不足。下文将通过三组主要关系的剖析,建构职教育人范式。

(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共生互构

理论政治课并非一味照搬既有内容,而是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合理分配课时,系统性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主动反思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各学科领域中的思想政治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可结合专业技能创新课程特色,融合学科发展中的精神品格资源。唯有立足自身优势,方能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高效建设。

思想政治教学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其在高职院校中是次要的。相反,它对塑造学生价值观、拓展人生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意义。理论政治课与专业课虽存在交叉,但各有侧重:前者提供人文素养基础,后者更贴近实际应用。两类课程若能形成互补,将为学生构建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框架。

(二)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共生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2%,但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导致近三成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反映了高职院校“重技轻德”的矛盾问题。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该基于“三全育人”的育人新理念重构。

其一,目标重构。构建“职业能力矩阵”,将工匠精神、劳动伦理等思政要素纳入专业技能标准,实现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价值观对齐。

其二,资源整合。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包”,收录“高铁焊接大师零失误纪录”“程序员开源代码反哺社会”等300余个典型案例,使价值观教育可感知、可操作。

其三,模式创新。推行“双师同堂”教学,如机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设《智能产线中的团队协作》项目,通过调试机器人流水线任务,同步解析责任意识与工程伦理。

其四,生态共建。创建“校企思政共同体”,聘请全国劳模担任产业导师,在实训车间、航天科普馆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体悟“执着专注”的深层价值。

(三) "精心设计"与"随机应变"的动态平衡

在高职院校推进深化课程思政实效性实践中,“系统化设计”与“个性化适应”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是一种“形”与“态”的关系。“系统化设计”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根本,应涵盖“四维框架”的系统设计:一方面,精心设计体现在“四维框架”的顶层建构: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锚点,凝练出可量化的职业品格指标;教学内容深度耦合国家职业标准,确保价值观教育不脱节于产业实际;教学方法依托情境化案例库,将抽象伦理转化为具象任务;教学评价则通过“成长档案”实现价值内化的可视化追踪。另一方面,随机应变展现为动态育人智慧:通过学情预警系统实时捕捉学生思想波动,利用“热点事件导入法”将比亚迪技术突破、国际标准竞争等鲜活素材转化为思政教育契机,使价值观引导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依托“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普通高职院校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唯有提高教师教育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完善教师专业思政的教育设计过程,方可发挥教师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效果,从而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顺晔,杨志芳,王彦华,等.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J].高教学刊,2020,158(36):193-196.

[2] 宋彩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究--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 [J].现代职业教育,2022(01):73-75.

[3]谭红岩,郭源源,王娟娟.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 [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21(03):1.

[4]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05):48-50.

[5]邓婵娟.课程思政: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No.1317(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