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和优化策略
苗美惠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省锦州市 121013
摘要: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要振兴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要在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实施一定的改进策略。当今中国发展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之中,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乡村语文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 因此,乡村语文教师、学校、社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预防和消解这种倦怠情绪,齐心协力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乡村中学 乡村语文教学困境 优化策略
一、乡村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困境
在中央当下加快乡村整体振兴发展战略背景指引下,乡村中小学教育布局与促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发展应是“同频共振”战略,乡村中小学校教育体系是县域教育格局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与乡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共存的乡村是乡村儿童和少年学习成长的文化净土,与乡村相互交融的语文教育是富有活力的“有根”的教育内容。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村语文的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和“双减”的实施,对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求进一步推进乡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乡村语文教师职业倦怠
1.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
农村语文教师工作倦怠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结构的老化。尽管这几年教师人数在不断扩大,但能够分配到乡镇学校的名额却很少,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弃岗”的情况,农村学校的年轻语文教师得不到补充,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的教学动力注入,使得农村的教育环境变得一片死寂。一些上了年纪的语言老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什么积极性,他们很难接受新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很低,再加上教育方式越来越固定,他们很难改善自己的处境,所以,一些年长的老师,还会陷入“倚老卖老”的怪圈,只想着早点退休,或者提前退休。农村教师“倦怠”现象在农村教师中蔓延开来,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2.乡村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低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相对于城市的语文教师来说,农村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总体来说是偏低的,再加上最近几年的教师招聘准入条件,语文教师编制和招聘的两级分流非常明显,城市语文教师的招收门槛很高,专业程度也很高,就连沿海城市的语文老师,也对汉语语言专业和语文专业的研究生学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所以,在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为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招收农村语文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要求都比较宽松,音体美的老师上岗后到了农村学校任教,因此农村语文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乡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乡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差异明显
在农村教育中,语言教学往往呈现出一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而学生对语言的核心知识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全程省时,效率高。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仅仅是符号性活动的简单扩展,农村地区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与条件去融入到真正的生活情景中去。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相对较弱,效率较低,其发展与教材内容、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为此,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困境进行剖析,应从多角度切入,全面考量各种因素的作用。
2.乡村中学学生“同质化”问题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班级教学经常受到批判与怀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小班教学很难兼顾个体差异,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的个性化,评估的个性化。但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单一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评价标准,缺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地方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个性与潜力的严重缺失。语文教学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唯一答案,农村语文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发展潜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刀切”地对待,没有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过于死板和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因此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二、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1.教师要做立德树人的引导者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使得他们缺少亲人的陪伴,缺少优质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的问题行为增多,心理卫生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另外,在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寄宿生,在这一特殊的群体中,教师的关怀与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担负着育人、育人、育人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农村教师要担当起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大先生”的角色,做好学生的学习、做事和做人的榜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老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乡风文明的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胸怀大志,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行良好,热爱家乡,自立自强的新一代的人才,为农村青少年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做学生全面成长的促进者
乡村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农村小型小学教师全科教育的机会。乡村教育要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尤其是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发掘和运用,能与当地资源密切结合,开展本土文化回应性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同时,要加强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以广阔的校园、田野为主要内容。在高质量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农村的办学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使农村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用优质的教育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提升乡村教师质量
1.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通过准确核查农村和城市学校各学科的师资闲置和短缺状况,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有序调配和学教匹配。通过定期交流、学区整合管理、校际联盟、教师流动等形式,引导和支持优秀的城市教师和校长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注重农村教师的流动意愿,为优秀的农村教师创造交流、进修的机会,以适应职称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师资资源要素的公平交易,实现师资的“良性有序”、“逆城返乡”的师资流动,并进一步健全农村教师的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要强化地区协作,有针对性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农村教师队伍改革。本项目以县域为切入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切入点,以“县管校聘”为重点,深化义务教育师资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津贴额度、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力争提标扩面,以高待遇、高职称吸引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来竞争,充分调动全县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达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的,构建“中国乡村教师队伍”。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师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敏.乡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困境与突破[J].汉字文化,2023
[2]李彩影.新时代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2
[3]王乾迪.乡村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困境与缓解[J].科技资讯,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