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两创”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阐发与实践进路研究
肖鸟鸟 王斌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一、引言
在 2022 年 7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思政教育进入深化与拓展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亦强调了红色资源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断不仅彰显了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宽泛不明
红色文化“两创”的实践教学目标是连接理论与行动的桥梁,但部分高校设定的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感,导致教学目标泛化,难以有效动员实践资源。
(二)实践内容空洞乏力
实践内容是红色文化“两创”教学的核心,但当前却呈现内容虚化现象。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活动,缺乏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活动组织零碎无序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活动组织呈现散化现象,活动设计缺乏连续性和创新性,难以与时俱进。同时,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未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平台,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三、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一)课内讲授,课外实践,深化价值引领
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需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通过“思政小课堂”的理论讲授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明确方向,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引领者,负责设计、组织、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积极参与、互动反馈。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和谐共生。
(三)传统革新,技术赋能,推动教学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而现代科技则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
四、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阐发
(一)红色文化“两创”融课:学理革新,强化教育实效
红色文化“两创”的融入,为“大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它强调实践观与认识论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活案例融入思政教育中。这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学生直接经验获取的重视。通过红色文化“两创”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红色文化“两创”入课:平台广阔,契合实践需求
“大思政课”打破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壁垒,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红色文化“两创”的融入,使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实践形式呈现和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交锋错误观点、观察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红色文化“两创”育课:立德树人,共筑复兴梦想
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体现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通过引入鲜活的社会案例和发展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个人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的责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
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创设立德树人的全社会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五、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一)目标深度互联:构建精细化目标体系
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体系,明确“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充分考量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高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定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仅涵盖理论知识的深化,还注重能力锻炼与品格塑造等方面。通过精细化目标体系的构建,确保教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为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动力源泉。
(二)内容高效融合:打造卓越化内容矩阵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两创”的深刻内涵,结合学生关切点与课程重点难点,进行内容的优化与创新。通过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让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此外,注重内容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使红色文化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卓越化内容矩阵,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场域全面布局:实施精准化教学设计
构建“虚实结合”的红色文化实践场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再现红色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贴近实际的实践机会。通过精准化教学设计的实施,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深刻体验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评价多维联动:开创多元化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多维度以及评价内容的丰富化。引入学生自评、社会实践基地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公正。通过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开创,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生成情况,为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方向。
(五)保障全面覆盖:搭建立体化保障体系
构建立体化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确保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立体化保障体系的搭建,为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结论
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需深度萃取红色文化精髓,构建以红色文化为内核的育人体系,推动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精准教学设计、多元评价机制及立体化保障体系,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 2024 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红色文化‘两创’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研究”(24H123〔C〕)、2024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阶渐进、四课联动、五育融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2024385)、2025 年日照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赋能日照市乡村振兴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研究”(ZX2025303)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