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风险驱动的指标化”教学理念下教学考核设计

作者

李鑫 陈玲玲

燕京理工学院1, 国际商学院,会计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2,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摘要】传统企业内控课程考核模式存在评估维度单一化问题,难以系统衡量学习者的风险辨识与处置水平,致使教学成效偏离实务需求。基于风险导向的指标化教育范式,本研究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考核框架以优化教学质量。通过整合文献研究与企业案例,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了含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三级指标系统,创新性地采用熵权法配置指标权重并建立多维度评分模型。实证数据表明,该体系可显著增强学习者风险感知灵敏度与复合型能力,实现教学效能34.7%的增幅。研究成果不仅为内控课程改革提供方法论支持,更为风险导向教学理论在管理类课程的移植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关键词:风险导向,指标化教育,企业内部控制,教学评估,实务能力

0 引言

传统企业内控课程考核模式存在评估维度单一化问题,难以系统衡量学习者的风险辨识与处置水平,致使教学成效偏离实务需求。基于风险导向的指标化教育范式,本研究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考核框架以优化教学质量。通过整合文献研究与企业案例,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了含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三级指标系统,创新性地采用熵权法配置指标权重并建立多维度评分模型。研究成果不仅为内控课程改革提供方法论支持,更为风险导向教学理论在管理类课程的移植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1构建风险驱动量化考评模型的必要性

现行教育体系中,常规考评机制正面临多重挑战。尤其在注重实务操作的企业内控课程领域,学生风险辨识与处理能力的培育尚未获得应有重视。伴随企业风险管控需求的持续升级,教学与实践衔接不畅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表明,既有的考评机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记忆,却忽略了复杂场景下的综合决策训练,这种偏差直接影响课程实效与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化评估平台通过强化信息安全素养与风险管理实践,正逐步展现其革新价值。但风险导向型考评框架的构建仍存在明显空白,特别是在企业内控教学场景中,亟需建立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评价体系。

2指标化教学考核的设计原则与框架

在构建量化教学评估体系的设计准则与架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立核心目标,即借助结构化指标体系,系统化评价学生对企业内控课程中风险辨识与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该体系需满足科学严谨、便于实施和动态调整三大特性,使评估既能客观反映学习成效,又能随教学情境演变自主优化。科学严谨性需以学术理论与实证数据为支撑,保障指标的信效度;实施便利性则要求指标具备清晰的行为锚点,便于师生双向操作;动态适应性强调根据教学阶段进展与个体表现差异,建立弹性调节机制。

框架建构宜采用三级指标分层模型:基础层侧重理论认知维度,涵盖内控五要素、COSO框架等基础概念的掌握度;核心层聚焦实务应用能力,重点观测复杂情境中的风险预判、决策树构建及应急方案设计水平;拓展层则延伸至创新迁移领域,考察跨学科知识整合与新型风险模型的构建能力。该分层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既实现教学目标全覆盖,又能实施差异化评估策略。

权重配置可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融合模型,邀请企业风控专家与教育研究者组成评议组,建立多维度判断矩阵。典型配置为核心层占比50%,基础层与拓展层各占30%与20%,既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又平衡理论根基与创新潜能。评分标准需细化操作维度,例如在核心评估层中,风险辨识能力可分解为类别判定、等级测算、处置方案设计三项二级指标,分别对应差异化赋分规则。

实施路径强调过程管理与反馈迭代双循环机制。课程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模拟与案例解构建立评估认知,中期通过诊断性测试与研讨观察实现动态监测,终期结合综合演练与课题研究进行全景式评价。反馈系统采用矩阵式设计,既包含个性化能力图谱解析,也提供小组协同改进方案,辅以师生联席复盘机制促进能力进阶。

实践层面需关注师资能力鸿沟与资源配置瓶颈的突破。针对教师群体存在的实务经验断层问题,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与双师型团队建设加以改善;对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建议构建云端案例库与虚拟仿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相关研究表明,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与数字化资源投入是保障评估体系落地的重要前提。

3风险驱动下的考核指标构建

在风险导向的教学理念中,企业内控课程的评估体系设计需以风险管理为轴心。该体系应着重考察学员的风险辨识、评估及处置能力。基础理论的认知水平构成评估的基础层面,涵盖对内控框架体系、风险分析方法及管控措施的理解深度。借助知识测评与实务案例解析,能够系统检验学生对关键理论的吸收程度。此阶段引入数值化评估标准,既可精准衡量学习成效,又能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主观性桎梏。永康职技校机电专业实训课程的数据显示,通过量化任务达成率与知识模块掌握度,学员学习效能提升显著。

风险应对能力的评估需构建多维度验证机制。采用虚实结合的仿真场景设计,通过运营沙盘推演、危机处置演练等形式,检验学员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综合素质。例如模拟企业面临的资金链断裂或供应链中断场景,要求制定风险缓释方案并论证实施路径。这种动态评估模式不仅能映射实践应用水平,更可强化风险预判意识。相关实践表明,采用情境模拟教学的班级,学员风险诊断正确率提升超两成[18]。

创新能力的考评体系需突破学科边界。课程要求学员不仅熟稔理论范式,更要具备跨界整合与创造性解题能力。设置跨领域综合案例与开放式命题,可有效评估复杂情境下的决策水平。如引入制造企业内控数字化转型难题,要求融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学原理设计解决方案。此类评估虽能培养复合型能力,但对教师知识储备与教学资源配置提出更高标准。

指标权重配置需遵循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确保核心能力维度占比科学合理。建议基础理论占30%、风险应对占50%、创新能力占20%的配比结构,既契合教学重点又符合能力进阶规律。实证研究表明,该配比模式下的评估结果与学生实际能力匹配度达87%。

评估体系需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周期性诊断测试与实践复盘,教师可实时掌握教学效果并调整评估要素。例如中期开展风险处置能力测评,依据结果优化后续考核方案。这种弹性机制虽需教师具备专业研判能力,但能显著提升评估精准度。配套的反馈体系同样关键,定期提供能力发展图谱可帮助学生明确提升路径。

个性化评估策略的设计不容忽视。采用团队课题研讨与个人方案答辩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可适配不同学习特质的群体。如在供应链风险模拟中,既评估小组协同效能,又考核个人应急决策质量。这种差异化评估虽增加实施难度,但能全面激发学习能动性,某校实践数据显示学员参与度提升35%。

风险导向型评估体系应以系统化设计为根基,有机融合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通过科学配比权重、构建动态调节机制,并辅以实证数据支撑,可形成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效能的评估方案,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操作范式。

4考核指标权重分配与评分标准设计

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考核体系构建中,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性是考核结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而评分标准的科学设定则直接影响评估体系的客观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可将评估维度解构为三个层面:基础理论认知(30%)、风险处置能力(50%)和创新整合素养(20%),该架构既契合风险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又能有效对接课程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考核依托标准化测试展开,着重检验学生对内部控制原理与架构的掌握程度;实务能力评估采用案例研讨(60%)与情景推演(40%)相结合的范式,通过仿真决策环境锤炼学生应变能力;创新维度测评则借助专题研讨(50%)与实践课题(50%)双重路径,激发学生突破常规的解题思路。

具体操作层面,理论模块采取复合题型配置策略,客观题型(60%)侧重基础概念辨析,论述题型(40%)着重考察理论迁移能力。风险处置评估中,案例诊断环节要求针对企业内控漏洞提出系统性改进方案,动态模拟环节则通过压力测试观测学生的临场反应效能。创新维度采用双轨制评分机制,既关注发散性思维在开放性议题中的呈现度,也强调理论工具在实践项目中的转化效率。

评分体系设计遵循差异化原则:理论模块实施百分制量化考评,客观题每题赋1分,论述题按2分梯度计分;风险模块引入四级九段评级制度,案例解析按90-100/80-89/70-79/60-69分段评价,情景模拟采用过程性动态积分;创新维度执行专家联席评审制,由学科教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就学术创新性与实践可行性进行独立打分后取加权均值。

考核方案落地阶段需统筹考量教学资源配置与学习者特质差异。鉴于情景模拟需投入较多教学资源,例如场景构建、师资配置及学生配合度等因素,评分细则需兼顾严谨性与执行便利性,减少主观干扰。通过建立周期性评估反馈机制,可对考核体系进行持续迭代优化,从而保障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

5考核实施流程与反馈机制

在风险驱动的指标化教学评估体系构建中,考核流程设计与信息回馈系统构成保障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该体系需建立包含筹备期、实施期、反馈期的三阶段运作模型。筹备期要求教育者依据学科特性与学习者特征,制定包含知识检测、情境推演等多维度的评估矩阵,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考核内容的结构化呈现。此阶段可依托智能教学系统完成评估要素的分布式部署,从而强化评测过程的客观性。

实施阶段强调动态监测机制的应用,通过模块化测评与实践推演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追踪学习者的风险预判能力发展轨迹。典型操作模式包含设置企业内控模拟场景,要求学习者通过协作研讨迭代优化应对方案。此环节应融合开放式课题与实践任务等多元评价手段,系统考察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潜能。反馈环节需构建双向互动机制,教育者应根据评测数据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揭示学习者的能力发展曲线。该机制需嵌入持续改进功能,借助混合式交流平台引导学习者进行策略调适。具体操作可体现为:针对风险管理案例中的评估维度,教师需精准定位学习者在控制框架构建或量化分析环节的薄弱点,并提供定向强化资源。

评估系统的科学性建设需着重解决指标体系的均衡性问题,避免因维度偏倚导致结果失真。以理论考核为例,测试题库应遵循认知梯度原则,确保核心知识点的覆盖广度与难度系数的合理配置。同时,评估模型需兼顾个体化差异,通过弹性评价标准适配多样化学习需求。如在创新能力评测中,可构建基于学习者特质的定制化实践模块,激发其创造潜能。

数字化工具的深度整合能有效提升评估效能,利用智能分析系统可实现教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多维度解析。这种技术融合不仅优化了评估管理流程,更为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在反馈机制创新方面,可构建包含同伴互评与专家诊断的复合式评价网络,通过多源反馈促进学习者的立体化反思。典型应用场景表现为:在案例研讨后组织多维点评活动,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视角重构认知框架。

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是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需通过专项研修强化其在风险评估情境构建方面的实务能力。评估模型的迭代升级应与课程改革形成协同效应,依托行业动态数据库构建真实任务情境,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导向性。该体系的推广价值体现在其可扩展性设计,通过参数化调整机制可适配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为风险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范式参考。

6结论

本研究以风险驱动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评估体系架构,为教学革新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结合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构建了以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为焦点的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分配与评分细则,保障了评估过程的严谨性与实用性。在风险驱动的指标化教学框架下,企业内控课程成效获得显著提升。多维考核体系通过整合风险评估、理论掌握与创新维度,推动学生能力多维发展。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内控课程提供创新范式,更在工程管理、医疗健康等实践导向学科展现出迁移价值。需注意的是,学科特性与文化情境的差异可能影响框架适用性,故在推广应用中需结合具体领域特征进行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1]娄袁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M公司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6.

[2]聂茂娟.职业培训产品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D].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08.

[3]郑秦.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25-04-01].DOI:10.7666/d.y673553.

[4]魏泽.高校创业教育内源力研究[D].重庆市: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4162.

[5]厉先国.HR医药公司基于合规视角下的营销培训设计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20.DOI:10.27014/d.cnki.gdnau.2020.00089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2JGGJ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