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模式探索

作者

王焕 王一鸣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1]。科学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为目标,着力塑造一批具备深厚科学知识底蕴和对科学强烈的热爱与敬畏之心、且能熟练掌握科学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课程思政体系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满足新时代对科学教育师资的需求。

1.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当前课程思政理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仍有拓展空间,尤其是结合特定精神内核的探索 [2]。以教育家精神为视角研究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模式,能够挖掘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内在逻辑,丰富课程思政理论中关于专业特色化、精神引领化的内容,为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针对目前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教育家精神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模式,能够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深厚的教育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价值观,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4)弘扬教育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精神蕴含着爱国、奉献、创新、责任等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3]。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模式中融入教育家精神,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2.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状

当前,许多高校已意识到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在科学史教学中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实验课程中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4]。同时,一些教师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2.2 问题

(1)课程思政目标模糊:部分高校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未能明确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清晰的课程思政目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缺乏深度融合,难以有效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

(2)教学内容碎片化:课程思政内容往往零散地穿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 [5]。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在课程中提及几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没有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形成连贯的思政教育脉络。

(3)教学方法单一: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思政教育内容。

(4)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课程思政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为主,缺乏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评价。评价主体单一,通常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未得到充分应用。

3.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3.1 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

教育家精神首先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6]。教育家们将教育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对学生充满关爱与期待,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育家精神包含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在科学教育领域,教育家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自身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3 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教育家们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感染学生。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育家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4.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模式的构建

4.1 目标体系构建

(1)明确总体目标: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强烈责任担当、创新科学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具备为科学教育事业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细化分项目标:根据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总体目标细化到具体的课程中。例如,在科学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教育理论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师德观念;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2 内容体系构建

4.2.1 多元融合,夯实课程思政根基

通过恰当的融合机制,实现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避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形成自然、有效的融合机制。

(1)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基础课程,深入挖掘科学教育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在《科学技术史》课程中,讲述科学家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融入教育公平、立德树人等理念,培养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在《地球概论》课程中,渗透生态环保、美育素养等元素。激活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拓展教学内容,编写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

(2)思政教育与教学方法创新融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团队协作、严谨治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科学态度。寻找课程思政的映射与融入点,编制完善课程大纲,准确设定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思政环节和嵌入点,精心进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做到教学设计合理巧妙,教学内容丰富生动。

(3)思政目标与课程评价体系融合:将思政目标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除了在传统的试卷题目中进行评价,还要积极利用线上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置网络互动讨论区、课堂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综合网络试题等,使教师更加便捷地参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

4.2.2 价值引领,明确课程思政方向

明确价值引领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策略,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育家精神有效引入并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问题 [7]。

(1)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教育:通过开展教育家精神专题培训、专家讲学、教育调研、专题课程等形式,使科学教育师范生系统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励学生以教育家为榜样,热爱教育事业。

(2)以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与师生互动中。在教学方面,要秉承教学热情、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品德培养;在师生互动中,要关爱尊重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注重榜样示范。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与职业理想。

(3)以校园文化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以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教育家事迹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张贴教育家画像,设置名言警句宣传栏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教育家精神文化氛围,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4.2.3 协同促进,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探索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关系和实现机制,解决在课程思政体系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形成育人合力,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确保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育人效果。

(1)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两类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邀请思政教师举办相关讲座、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互进课堂、定期组织思政育人教学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2)促进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加强学校与科普场馆、中小学等社会单位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成立科普志愿小组,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小学科学社团、市科协、科技馆的活动中来,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科学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和研习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3)促进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课堂教学中渗入科技前沿和学科领域新进展。通过科研活动,不仅提升学习兴趣、增强科研素养,更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的理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4.3 评价体系构建

(1)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教师从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邀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参与评价,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2)多维度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涵盖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8]。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教育情怀、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3)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论文、项目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在教育家精神视域下探索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模式,是实现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将教育家精神作为理论基石,与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结合,形成“精神引领—专业赋能—思政浸润”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为课程思政研究开辟新方向,解决了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形成自然、有效的融合机制,助力培养懂科学、爱科学、崇科学的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为基础科学教育输送优质师资。然而,课程思政体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推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20-06-03)[2024-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储舒婷,姜澎.让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引航成长[N].文汇报,2022-08-31(001).

[3] 李云帅 , 李晓东 , 郎赟超 , 等 . 课程思政在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以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为例 [J]. 高教学刊 ,2021,7(14):162-165.

[4] 张林海 , 蒋欣彦 , 陈思琪 , 等 . 混合式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地球概论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 [J]. 高师理科学刊 ,2022,42(10):106-110.

[5] 尹禹文 . 整体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

[6] 胡杰辉.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策略[J]. 中国外语,2024(1).

[7] 刘奕琳 . 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81-83.

[8] 高学勇 , 陆祖惠 , 白雪 , 等 . 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2):122-128.

本文系 2025 年教学建设专项— 教研教改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25JGZD03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姓名:王焕,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泰安,学历:博士,职称: 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