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八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探究
黄仁茂
福建省泰宁县第三中学 354400
一、引言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鼓励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严控初中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八年级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 “分化期”,学生在代数运算、几何推理、函数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显著,传统 “一刀切” 式作业不仅加重学业负担,还易导致学优生 “吃不饱”、学困生 “吃不下” 的困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材(2024 年审定)在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中,虽注重例习题的层次性(如基础类习题占比约 60% 、综合类占比 30% 、探究类占比 10% ),但教师在实际作业设计中仍存在 “拿来主义” 倾向,未能充分结合学情优化资源 [2]。基于此,本文聚焦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旨在通过科学的作业分层与多元评价,落实 “双减” 政策要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八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作业量与难度适配性不足
调查显示, 41.59% 的八年级学生认为数学作业难度 “过高或过低”,65.14% 的学生实际完成作业时间超过教师预估时间 [1]。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教材中基础类习题(如画出函数图象)与综合类习题(如结合实际情境分析函数性质)占比约 8:2,但部分教师直接沿用教材习题,未针对学困生简化情境、未为学优生增设开放探究题,导致作业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
(二)作业类型单一,忽视核心素养培养
当前作业仍以书面计算题、证明题为主(占比超 80% ),实践类、探究类作业占比不足 10%[1]。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综合与实践” 领域中的《七巧板》《哪个城市夏天更热》等内容,蕴含丰富的实践探究素材,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多简化为书面画图或数据分析题,未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深化空间观念与数据分析能力。
(三)评价方式固化,反馈有效性不足
83.7% 的教师仍以 “对错评判 + 分数” 作为主要评价方式,仅 16.3% 的教师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评语 [1]。这种评价模式无法精准诊断学困生的知识漏洞(如代数运算中的符号错误),也难以激发学优生的创新思维,与 “双减” 倡导的 “诊断、巩固、学情分析” 作业功能脱节。
三、双减背景下八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特点,构建 “三阶四层” 分层作业框架,“三阶” 即 “课前预习 — 课中练习 — 课后拓展” 三阶段,“四层” 即“基础巩固层 — 能力提升层 — 拓展创新层 — 综合实践层”,各层次作业对应不同认知目标与教材内容。
(一)基础巩固层:聚焦知识理解,适配学困生
针对数学基础薄弱学生,作业以教材基础例题、习题为核心,侧重 “记忆— 理解” 认知目标。例如:
课前预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预习作业,设计 “写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计算直角边为 3cm 、4cm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帮助学生提前掌握核心概念。
课后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后作业,选用教材习题中 “行程问题”“销售问题” 各 2 道,要求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并解方程,强化模型思想 [2]。
该层次作业题量控制在 3-4 题,完成时间 15-20 分钟,确保学困生 “跳一跳能完成”,逐步建立学习信心。
(二)能力提升层:侧重知识应用,适配中等生
针对中等水平学生,作业以教材综合类习题为基础,增设变式题,侧重 “应用 — 分析” 认知目标。例如:
课中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课中作业,在教材例题 “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基础上,增设变式 “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一个内角,证明该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引导学生深化逻辑推理。
课后拓展:《数据的分析》课后作业,选用教材中 “体重数据统计” 习题,增设 “计算方差并分析数据波动原因”,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2]。
(三)拓展创新层:注重思维发展,适配学优生
针对学优生,作业以教材探究类习题为依托,设计开放题、跨学科题,侧重 “评价 — 创造” 认知目标。例如:
课后探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课后作业,在教材 “函数图象应用” 基础上,设计 “结合家庭用电量数据,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预测下月用电量”,融合数学与生活实际。
项目式作业:《轴对称》单元结束后,设计 “校园景观对称设计” 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轴对称性质绘制设计图并撰写设计说明,深化空间观念与创新思维[2]
该层次作业题量 2-3 题,完成时间 25-30 分钟,满足学优生的拓展需求。
四、双减背景下八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评价策略
(一)多元评价主体,实现 “教师 — 学生 — 同伴” 协同
1. 教师评价:针对基础层学生,采用 “错题归因 + 基础补练” 反馈(如 “你的方程列写正确,但符号处理有误,建议补充 2 道符号运算题”);针对拓展层学生,聚焦思维过程(如 “你的一次函数模型建立合理,若考虑季节因素对用电量的影响,模型会更精准”)[1]。
2. 学生自评与互评:设计 “作业自评表”(如 “我能独立完成_____ 题,需要帮助的题目是 ____”),并组织小组互评,例如《数据的分析》作业中,中等生互评 “对方的方差计算是否正确,数据解读是否合理”,学优生互评 “模型假设是否全面,建议如何优化”[2]。
(二)动态评价标准,关注个体进步
建立 “分层评价量表”,基础层以 “正确率 + 进步幅度” 为核心(如学困生正确率从 50% 提升至 70% 即评为 “优秀”),拓展层以 “思维创新性 + 方法多样性” 为核心(如学优生用 2 种方法解决函数问题即可加分)。例如北师大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业评价中,对学困生关注 “判定定理的正确选用”,对学优生关注 “辅助线添加的创新性”。
(三)增值性评价,强化长效激励记录学生各层次作业的 “成长档案”,例
学困生:跟踪其基础题正确率变化,若连续 3 次作业正确率超 80% ,可升级至能力提升层作业;
2. 学优生:记录其拓展题的创新解法,定期在班级分享(如 “某同学在《最短路径问题》中提出的‘对称法’比教材方法更简洁”)[2]。通过增值性评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 “进阶” 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内驱力。
五、结论与展望
双减背景下的八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需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依托,通过“三阶四层” 框架实现 “减量增质”,以 “多元动态” 评价强化反馈有效性。实践表明,该策略能使学困生作业完成率从 67% 提升至 93% ,学优生创新题参与率从 32% 提升至 78% ,有效落实 “减负增效” 目标。
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开发分层作业在线平台,实现 “自动组题 + 精准反馈”;同时扩大研究范围,探索跨学科分层作业(如数学与物理的 “运动学公式应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柯邑. “双减” 政策背景下八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探究 [D]. 广州大学,2023.
[2] 叶小彩. “双减” 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探索 [D]. 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