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专递课堂促进小学语文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潘土福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语文优质资源常常集中在城区及名 校,使得乡村薄弱学校师生语文素养难以全面提升。因此,探索深度解读文本、 指导鉴赏表达、进行梳理探究等高效的小学语文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教育 公平与提升乡村薄弱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 ”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 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促进育人方式转变。[1] 专递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 模式,构建了“互联网 + 教育 ”新生态,为小学语文优质资源的跨地域、跨时空精 准输送、高效共享开辟了新通道。
一、精准对接:破解资源供需错位
专递课堂启动前,诊断学情是精准匹配资源的基础。主讲教师通过问卷调查、 个别访谈、前置测试等方式掌握接收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难点及本地教师的 专业发展瓶颈。然后,双师依据诊断结果与共享目标,用心设计或调整语文专递 课程内容、互动节奏、反馈形式,确保“送得准 ”、“接得住 ”。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 但在关于“提问 ”策略单元专递课堂中,主讲教师对接收校四年级学生进行前置测试,发现他们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有困难,且本地教师在情境化教学方面 也缺乏经验。基于此,将共享目标定为“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教学中,主讲教师先强调提问格式(疑问词、问号),然后介绍提问的角度(内 容、写法、生活)。最后双师结合《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第三自然段连用四个‘没有 ’? ”, 引导学生体会农耕时代的落后,再仿照排 比格式让学生分别说说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最后视频展示现代科技成就,分别扮 演古人穿越现代的感慨。这样的情景教学使语文学习生活化,也让学生明白有助 于理解课文内容、引人深思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二、范式革新:构建协同教学新样态
专递课堂催生了“双师协同,优势互补 ”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讲教 师精研核心知识讲授、高阶思维激发、深度对话引领;远端教师侧重课堂秩序维 护、本地化学习支持、学情动态观察及课后巩固落实。[3]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关心自然与生命。[2] 主教 与乡村教师在上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专递课前,共同确定以“蝌蚪生长过程 ” 为重点,乡村教师还提供学生对动物认知的学情反馈。课中共教环节,主讲教师 通过播放动画短片、表演课本剧等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让学生讨论“小蝌蚪 寻找妈妈的心情变化 ”;乡村教师同步组织学生分组表演,用本地常见的小青蛙 玩具辅助情境还原。课后布置分层作业(二选一):“画一画蝌蚪生长过程”或 “创编其他小动物成长故事 ”,在展示交流后合编《小动物变形记》,形成有效 的教学闭环。
三、效能提升:激活多维深度互动
随着专递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功能更强大,优质语文资源共享得天独厚。乡 村学校师生可利用“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进行预习、备课,实现可视化协同学习。“泉州在线一体化平台 ”为泉州专递课堂助力,能激发乡村学生参与热 情,即时检验理解程度。云端分组研讨,将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编组进行在线讨 论,促进思维碰撞。数字白板可以共同批注文本、绘制思维导图、协作创作小诗 或故事片段。[4]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 运,交流自己的感受。[2] 在《“诺曼底号 ”遇难记》专递教学中,主讲教师抛出开 放性问题:“哈尔威船长的牺牲值吗?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赛,点燃了学生对生 命的敬畏。远端学生通过麦克风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主讲教师及时进行朗 读指导,再结合司马迁等名言体会生命的意义。借助共享数字白板结合自己对生 命的体会创编现代诗:“生命是脆弱的,犹如泡沫一碰就碎;生命又是顽强的……”, 既是对创编现代诗的运用,又构建了多层次、多感官的深度互动。
四、素养融合:深化语文核心价值共享
专递课堂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核心素养在薄弱学校落地。专递课堂中名师善 于引导学生积极在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2] 有效提升乡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夯实语言根基。发挥名师示范效应,精析语言规律,提升语用能力。 在《火烧云》教学中,以“‘绘 ’景抒怀,妙语生辉 ”为主题。主讲教师连线远 端学生,引导其梳理文中丰富的色彩词(如ABB 式“红彤彤 ”、半 A 半 B 式“半 紫半黄 ”、事物 + 颜色式“葡萄灰 ”),并示范诵读关键语句。远端学生通过跟读、 齐读感受语言韵律美后,进行相关词语的仿写创作,有效促进了语言积累与运用。
(二)淬炼思维品质。设计思辨性议题,引导实证探究、比较分析、批判思 考,远端教师辅助思维过程具象化。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抛出挑战性问题: “乌鸦的解法必然最优吗? ”点燃城乡学生思维火花,引发分组实验。通过视频连线,各组展示数据、论证观点(如“沙粒间隙小,抬升效率低 ”、“吸管便捷 但依赖工具 ”),在实证中理解方法的情境依赖性,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质 疑、科学探究、多元论证的思维进阶。
(三)涵育审美创造。共享沉浸式文学审美体验,传授鉴赏方法,激发创作 灵感,并与本土实践结合。《祖父的园子》专递课中,主讲教师融合思维导图与 角色扮演,深度解析萧红笔下充满童趣的叙事世界。远端教师则带领学生走进田 间地头,运用“五感观察法 ”细致记录豇豆攀援生长的生动场景。双师共同指导 学生将课文的语言魅力与本地观察所得融合,创作图文并茂的《我的乡野乐园》, 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与乡土生活体验深度融合。
(四)增进文化理解。依托专递课堂,将名师讲授的传统文化经典课、融合 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本地戏曲唱词赏析、非遗传说语文课)的课程资源输送到 资源薄弱学校,有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了文化认同感。[5]
小学语文专递课堂绝非技术手段与教学资源的简单叠加。它通过精准的需求 对接、创新的双师协同机制、高效的深度互动设计以及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聚焦, 成功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界限、多方主体(主讲教师、远端教师、城乡学生)深 度参与、协同共生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生态系统,为推进语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 三个课堂 ” 应用的指导意见[Z].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 陆 , 张 敏 霞 . 基 于 专 递 课 堂 的 城 乡教 师 协 同 教 学 实践 研 究 [J]. 中 国 电 化 教 育 ,2020(08):86- 92.
[4] 李芒 , 孔晶 . 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专递课堂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J]. 远程教育 杂志 ,2021,39(05):3- 11.
[5] 郑 国 民 , 陈 晓 端 . 核 心 素 养 视 野 下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化 [J]. 课 程 ·教 材 ·教 法 ,2017,37(03):4- 10.
备注:该论文为 2023 年泉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利用专递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 共享的机制研究》QZDJKT 2355 研究成果。